有些数据你一看就清醒,比如国家统计局扔出来的,国内全职主妇和灵活就业女性4000万,随手一抓就是“零收入”暑假的姐妹。我的暑假?不用上班,钱包也跟着休眠了,气氛直接拉满。第一天,眼皮还没睁开,楼下就飘来热包子的香气。说来奇怪,家里那位——曾经的“铁饭碗”,现在爱跑步就像爱呼吸,清晨天不亮就溜出门当“晨练特种兵”。等我醒了,他拎着早餐回家,像运动员领奖似的,带着汗珠和笑意,仿佛给低气压的日子塞进一颗糖。
女儿那边,作业本一摊,花样抵抗。吃完早饭,能上演一出“写作业大逃亡”,各种理由张口就来。有时候我真佩服她的创造力,和我小时候逃家务的套路如出一辙。数学题一遇到,脑袋就像路边的共享单车,一推就倒。她皱着小眉头,我盯着她的卷子,偶尔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辅导作业届的“冷板凳替补”。但你说不焦虑吧,那是假话。刷个头条,隔壁家的孩子已经上奥数了,我这边还在纠结加减法,内心弹幕一串串。用SEO关键词来说,这叫“家庭教育焦虑”,谁家没点呢?
买菜成了我逃离“鸡娃”战场的小确幸。市场里大姐们聊得热火朝天,谁家葱便宜,谁家蒜涨价,谁家儿子又考了第几名。手里拎着菜,心里盘算着今晚怎么花最少的钱做出点像样的晚餐。做家务?没什么高大上的说法,反正洗衣服、擦桌子、拖地,三件套换着来。也没人给你颁奖,最多孩子吃完饭抹嘴说一句“妈妈今天做的真好吃!”你要说这叫“隐形劳动”,我看更像人生版的“无声战役”,不响,但累。
一到午饭后,家里安静得能听见冰箱的嗡嗡声。那会儿,手机成了救命稻草。刷头条、看新闻,顺便把日用品加进购物车,偶尔点开女装页面,自我慰藉两分钟。朋友圈里晒旅游的、健身的、带娃的全都有,只有我在厨房和洗衣机之间打转。头条上的新闻,比现实还魔幻。有人全职带娃被骂“啃老”,有人职业妈妈被说“不顾家”。网友评论区比菜市场还热闹。SEO关键词“社会舆论压力”,就这样悄悄爬进每个中年女人的生活里。
午后迷迷糊糊补个觉,醒来常常一脸懵:这日子,真是我当年想象的中年生活吗?有时候不服气,翻开二十年前的老照片,眼里还带着天真。现在梦想这东西,像抽屉底的旧发卡,偶尔翻出来,带点失落又带点笑。该干嘛干嘛,生活还不是照旧。
傍晚团建时间到,一家三口出门遛弯。小姑娘追着蝴蝶跑,老公计步器刷得很勤快,我慢悠悠地走在后头,脑子里还在盘算明天早餐吃什么。家是什么?是个能躲风雨的帐篷,风小了能歇会,风大了只能抱紧点。我们仨,边吐槽边走,家长里短全在这路上消化。外人看着可能觉得温馨,自己知道,鸡毛蒜皮才是生活的主旋律。
说到底,谁规定女人到中年就得安于厨房洗衣机?网络上对“全职妈妈”永远分两拨,支持的、嘲讽的,吵得跟世界杯决赛似的。网友的放大镜总爱盯着别人的生活,芝麻大点事也得讨论半天。明星也逃不了,前阵子刷到某位运动员退役后带娃被吐槽“没用”,评论区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体育圈、娱乐圈,表面光鲜,背后也是一地鸡毛。苏炳添退役后去高校教书,网上一堆人褒贬不一。你说风光,只有自己才知道转身后的那点苦辣酸甜。
我也琢磨过,难道认命就完了?不甘心啊。偶尔想出去兼职,哪怕刷个收银台都觉得有成就感。矛盾是真的,挣扎也是真的。人生比马拉松更难跑,谁能保证一直不掉队?全职妈妈、灵活就业、保育员,标签贴得满身都是,谁又能说哪一种比哪一种“高级”?
暑假这事,听着像放松,其实更像拉锯战。白天得防着焦虑和空虚夜袭,晚上还得给自己打气。你要说无聊吧,也不是。陪娃研究数学题、和老公比赛谁晚饭吃得快点,这点小乐趣其实挺顶用。
数据不会说谎。2023年,4000多万女性在“家庭主业”和“社会副业”间转圈。这其中有自愿的,也有无奈的。谁家都不容易,别拿别人的日子当喜剧看。朋友圈、头条、热搜榜,谁都想演主角,最后都得回到油盐酱醋里。
说到这儿,屏幕前的你是不是也想吐槽几句?你的暑假是“佛系摸鱼”,还是已经被娃的作业逼疯?有没有哪一刻觉得生活“翻车”也挺好玩?来,评论区不见不散,看看谁家鸡毛最多,PK下“年度生活战士”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