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原国民党十八军军长杨伯涛径直走到“老长官”王耀武面前,气冲冲地说:“你是日本人的功臣,你是中国人的罪人!”
对于被俘的国民党战犯们来说,抗战是他们最后的骄傲。是否曾在抗日战场上立过功,打过多少胜仗,甚至有没有带过兵都不论,只要为抗战出过力的,都生怕被人遗忘。
王耀武可以说是蒋介石嫡系将领中,为数不多真正算得上抗日名将的了。他被关押到功德林后,毛主席曾专门让罗瑞卿转告他,“你功是功,过是过,你的抗日功劳,我们共产党人是会永远记住的。”
王耀武(右)在改造劳动中
那杨伯涛是为了“立功”而“揭露”王耀武么?的确,在功德林中有这样的人,将揭批他人作为立功的手段。但杨伯涛并不是这样的人,他在刚刚转到功德林时,就曾对作为学习委员的王耀武说:“请你向李科长转告一个意见,要我交罪可以,要我认罪不行。老实说,不要因为雪峰山不会说话,就随便欺负人!”
李科长是功德林专门负责审核他们的交罪材料的,而杨伯涛的意思也很明显,他自认为是抗战英雄,而非战争罪犯。而让杨伯涛被俘后,仍然对王耀武愤愤不平的,正是他“引以为傲”的雪峰山会战。
那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胜仗,杨伯涛却奉命在包围圈上放开一个口子,放走了凶残的日军,包括一个师团长。对杨伯涛下达那个命令的,正是在雪峰山会战中作为指挥官的王耀武。
面对杨伯涛的“指控”,王耀武坦然承认了。被日伪军称为“宁碰阎王,莫碰老王”的王耀武,为何会在一场难得的大胜中,对日寇网开一面呢?
1945年2月25日,一支神秘轰炸机编队轰炸日本本土,其中几颗炸弹命中日本裕仁天皇皇宫,日本举国哗然,认为天皇尊严遭受凌辱,不可忍受。于是,日本首相小矾国昭责成日军大本营调查此举系盟军那支航空队所为,日军大本营很快查明这支轰炸了皇宫的航空队系中美联合航空编队,起自中国湘西小城芷江。
此外,日军还发现,战略交通平汉、粤汉、津浦铁路线经常遭受起自芷江机场的美机破坏。日军大本营遂下令日军中国派遣军给予报复。
芷江机场
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得此令欣喜若狂。冈村宁次是日军著名的中国通,策划和指挥了许多侵华事件和重大战役,在华北占领区对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实行“三光”(杀光、烧光、抢光)政策,极其凶残和狂妄。
1944年11月,冈村宁次就任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他上任伊始,踌躇满志,拟定进攻重庆方案,企图一举消除中国政府军的抵抗。但方案被东京大本营否决。因为日本判定美军将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登陆,由此大本营规定中国派遣军实行东、西两面战略,东主西从,即以对美军为主,对中国军队为辅的方针。
对此,冈村宁次表面服从,内心仍坚持自己的方案。他认为,必须在美国军队登陆之前,消灭中国军队,否则会遭受东西两面夹击,腹背受敌的困境。此次冈村宁次依令拟定芷江攻略作战,其实该作战只将进攻芷江,捣毁中美联合航空队机场视为小目标,即战役第一步。
而下一步则沿湘黔公路攻占贵阳,尔后会攻重庆,战役终极目标旨在歼灭中国军队主力,逼迫中国政府投降。冈村宁次自己的算盘打得很好,但是能实现吗?有实现的条件吗?
日本军人向来有冒险赌运的传统,这种传统也确实给他们带来了太多的甜头。如甲午战争袭击北洋舰队,日俄战争偷袭旅顺港,九一八侵占东北,1941年偷袭珍珠港。岗村宁次正是基于此准备再下一次赌注,达到他异想天开的目的。
冈村宁次
对于国军来说,这也是一次“挽回颜面”的机会。于1944年4月,日本为补给南洋军,发动了旨在打通中国东北至越南的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8个月中,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场上损兵50多万人,丧失拥有146座大小城市、6000万人口的2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失去美军空军基地7个、飞机场36个。
这场战役让中国国民党政府大跌眼镜,颜面丢尽。因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国民党军尚能同日军独立进行正规作战,无论是淞沪战役、徐州战役、还是武汉会战,虽然败了,仍能保存主力,重新组成新的防线与日军对峙,直至日军成强弩之末。
而1944年,形势已经发生逆转,国民党军获大量美军装备,且中国上空日军已经完全丧失制空权。在战争条件得到根本改善的情形下,国民党军仗打得反而不如以前,这让国内外各方面很难接受。最主要的是,美国的罗斯福政府,已经不相信蒋介石的军队可以独立击败入侵的日寇。罗斯福寄望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为此在《雅尔塔协定》中,将大量中国权益让给了斯大林。
此次雪峰山战役,中国军队将肩负起挽回豫湘桂战役失败影响的重任。此战役必将引起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开战伊始,恰逢联合国在美国旧金山召开制宪大会,蒋介石深信,“国际地位的提高,取决于国家的实力和战力。”他对出席大会的中国代表宋子文说:“我们一定争取把湘西会战打好,给你们撑撑台面”。
在雪峰山战役的两军对垒中,中国主帅是国民党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日本主帅是“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这两人都是新任司令官不久,两人曾是师生关系,他们都在思量如何给对方致命一击,将对手彻底打垮。
何应钦
冈村宁次这个人和普通的傲慢无知的日本军人不同,他从青年时期就在中国长期居住,参加了中国许多重大的军事事件,他对中国和中国人有着相当的研究。
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冈村就判断日军在中国败局已定。他认为如果不能出奇制胜,就难以挽回败局了。到了1944年底成为侵华日军总司令以后,虽然明知道败局已定,但是作为一个军人毕竟不能坐以待毙,他仍然决定搏一搏。而要想在中国获胜,除了打垮重庆国民政府以外,没有第二条路。
自从一号作战开始中美联合空军逐步掌握了制空权,开始轰炸日军几百公里的纵深目标。刚刚打通的大陆交通线的湘桂、粤汉铁路全线中断,重型轰炸机还开始轰炸日本占领地台湾。于是冈村将目光投向了雪峰群山环绕中的芷江机场,企图挽回失败的命运。
1945年初,重庆军事委员会就制订了代号为“自陪计划”的作战方案,相应调整了战斗序列,将几大主力改换了美式装备,何应钦兼任新成立的中国陆军司令部总司令,调兵遣将,在湘西雪峰山西麓布防,要在阻止日军西犯芷江的同时,打响反攻日军的战役。他提出利用雪峰山区有利地形,构筑纵深防御工事,采取攻势防御战略,“逐次抗击,诱敌深入,分割包围,聚而歼之”。
雪峰山战场上,中国陆军集中了共8个军,20个师,将近20万人。从1944年下半年起,退守西南地区的国军编组成四个方面军,王耀武升任陆军第四方面军司令长官,统辖第73、第74、第100军。按照当时中美双方的协定,美国帮助蒋介石刚刚完成了36个步兵师的装备改造和军官训练工作,第四方面军毫无异疑地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就此换上了清一色的美式装备,成为战斗力一流的国军部队,第四方面军也自然成为保卫重庆的重要力量。
王耀武
除了第四方面军以外,为保证对日军的绝对优势,国军还有二个集团军参战。分别是汤恩伯指挥的第27集团军和王敬久的第10集团军。驻守芷江的正是战役总预备队的最高军事首领,抗日名将邵阳籍的廖耀湘。蒋介石也考虑让廖耀湘为主指挥作战,又恐临阵换将不太好,只好将廖耀湘的新六军空降至芷江机场作为预备队。
担任正面防御的王耀武,把第四方面军司令部设在沅江边的一座庙宇里。韩浚的第73军占据了新化和安化县城,以一部分兵力不断袭扰资水东岸的日军。施中诚的第74军凭藉雪峰山东麓有利地形构成决战主阵地,在武冈石下江和洞口各要点构筑坚固的纵深前进阵地,警戒盘踞在东安和邵阳方面的日军,同时进行游击以消灭日军。李天霞的第100军布防在雪峰山东麓的山门、隆回和溆浦一线,在一些要点设置了阵地,对邵东和湘乡方面的日军严加防范。胡琏的第18军已在沅陵和辰溪一带集结,随时准备投入。中美混合空军大队除支援地面作战之外,还负有侦察敌军动态,轰炸敌后交通枢纽及车站、仓库设施等任务。
日军方面以第二十军坂西一郎中将司令官为战役总指挥,战役共投入五个师团的兵力,总计约10万人。主攻部队为第116师团和第47师团,还有第64、68师团和第十一军的第34师团,负责协助主攻部队完成对芷江的合围。1945年4月中旬,日军第6方面军第20军主力,从长沙、衡阳地区,分南、北、中三路,向雪峰山东面杀来。
王耀武部署雪峰山战役制定的作战方针:诱敌深入,逐次抵抗,分割包围,聚而歼之。他准备首先打击日军南、北两路,即斩断日军两翼,将中路担负主攻日军放进他布设的口袋阵,而后围歼。
日寇遭到中国军队极其顽强的抵抗,王耀武布置的阵地坚若磐石,阵地前留下日军士兵尸体累累。冈村宁次被逼无奈之下,只得达中止芷江作战的命令。
在日军决定撤兵之际,中国军队开始酝酿反攻。日军败局已定,让蒋介石大喜过望,5月5日,国民党在重庆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求胜心切的蒋介石接连两次给何应钦发报,要求迅即组织反攻,让正在进行的六中全会洋溢出胜利的喜气,一雪上年豫湘桂战役之耻。
在安江第四方面军司令部,两个反攻方案争论不休。一个是陆军总司令参谋长萧毅肃和新六军军长廖耀湘的方案,主张实行中央突破。另一是第四方面军参谋长邱维达的方案,主张从侧翼插入敌后,切断湘黔公路,合围日军。邱维达认为实行中央突破固然能胜,但不能达到全歼日军的目的。邱维达的方案表达了王耀武的意愿,王耀武旨在打一个对日作战前所未有的歼灭战。最终何应钦批准了邱维达的反攻方案。
日军为掩护部队尽快脱离战场,占据要点高地鹰形山阵地,顽强坚守,死战不退。74军、100军组织力量数日反复进攻而不能攻破。王耀武亲临鹰形山前线查看,他看过之后,告诉部下要采用火攻。前线指挥员感到蹊跷,连天下雨,山地潮湿,如何放火?王耀武笑了笑对大家说,你们只管做好进攻准备就是了。第二天,一批P-40轰炸机飞临鹰形山上空,投下美国最新式的纳帕姆燃烧弹,顿时鹰形山阵地变成了一片火的海洋。国军乘势冲上去,一举攻克鹰形山。
正面进攻酣战之时,国军精锐18军沿常德、桃源地区南下,切断湘黔公路,其杨伯涛11师的一个团占领了石下江,堵住了日军撤退的唯一后路,至此,进攻芷江的南、中、北三路日军已陷于中国军队的包围之中。
杨伯涛,时任第十八军第十一师师长,站前率领全副美械装备的第十一师,按照军长胡琏的指令,作为第十八军的先头部队,以一日约40公里的行军速度,赶赴湘西会战前线。
杨伯涛
芷江是杨伯涛的家乡,这次战斗对杨伯涛来说既是卫国又是保家,为了尽到神圣职责,他决心不避牺牲,奋勇杀敌。第十一师的官兵也群情激奋,斗志高扬,他们相互鼓励说:“我们一定要保住师长的家乡,这一仗只能打胜,不能打败!千万不能让师长在家乡人民面前丢脸!”
既然是回到老家作战,杨伯涛自然是抱着十二分的信心,要在这里给予日寇重重一击。
在攻打右下江的战场上,集团冲锋前几分钟,一个头缠绷带的营长走到他面前:“师长,芷江不是你的老家吗?等仗打完了,我们到府上好好热闹一场,怎么样?”杨伯涛道:“一言为定,到那时我亲手为你们宰猪杀羊!”二十分钟后,十一师拿下来右下江,可是杨伯涛却永远失去了这个营长。
王耀武设想的全歼进攻芷江日军的基本条件已经完备。敌人已是瓮中之鳖,只要进行艰苦作战,付出一定代价后全歼日军不成问题。此战役将成为中国抗战以来最为辉煌的战役,因为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围歼战。
可就在这时,何应钦突然下令,让18军11师某团撤离已经占领的石下江。这给被包围的日军留下了一个缺口,被围日军正是由此脱离包围,逃回原出发阵地。何应钦又令各军师乘胜追击掩杀,各路国军虽有斩获,但是日军大部都已逃脱。
何应钦为什么要下这个命令呢?时任第四方面军参谋长邱维达后来在回忆文章里提到:
20日深夜,我(邱维达)在溆浦指挥所接得王耀武电话说:前方战事仍未结束,何总司令很着急。因为中央已确定日期召开四中全会,委座电催何回重庆,亲自向大会报告湘西大捷经过。何总说,战斗仍在继续,他去报告大捷,前方后方岂不矛盾。何总要我同你研究一下,如何早日结束这场战争,要你考虑一下。
邱维达还提到:
何总(何应钦)又来电话。他说“ 我后天清早要回重庆,王佐民同你谈的问题,希望你全面考虑。”最重要的一句,我至今仍未忘怀,他说:“ 军事要配合政治吧”。我想来想去,实在想不通。将被围的敌军放出去,这是什么政治!
邱维达晚年
杨伯涛后来也有回忆:
忽然接到军长胡琏转来上级命令,要求将扼守在石下镇的一个团全部撤离,集中全力向敌侧面攻击。这样一来,包围圈就出了一个大口子。被围日军一见有路可逃,就不顾一切地一拥而出。我军虽督队猛击,但斩获之数不大。
通过当事人的回忆,大概都认为之所以放跑日军,是因为何应钦要去重庆,向国民党的四中全会报告湘西大捷的经过,因此要求速战速决。国民党将领向来都是“报功心切”,在刚刚对日军形成包围时,何应钦便发电重庆告捷,重庆大街小巷开始张贴标语庆祝雪峰山大捷,实际上雪峰山仍在炮火连天中。
以当时被包围日军的人数及战斗力,这场战役如果打到底,必然是旷日持久。而在国民党的四中全会上,何应钦必定会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到时候战役还没有结束,必然会对国民党及何应钦本人的形象造成影响。
当然,这样的理由听上去颇有些荒唐,或许内在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参与雪峰山战役的军队,基本上全都是蒋介石的嫡系精锐,如果彻底围歼日军,必定会遭致重大损失。“保存实力”,也算是国军的老传统了。更何况,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尾声,日本人投降在望的情况下,蒋介石的脑子里,早已经在酝酿一场内战。
当王耀武在功德林面对杨伯涛的责问时,他无奈地说,“我是奉蒋介石的命令,你是奉我的命令,所以蒋介石要负责任,我也要负责任。此事对你来说,没有什么关系。”
雪峰山战役不失为一场大捷,造成日军伤亡28174人,其中阵亡12498人,被俘447人。更重要的是,雪峰山战役之后,日军再也无力发动进攻,开始收缩兵力,转入战略防御,而国军则处于战略进攻态势。可惜的是,蒋介石、何应钦、王耀武们在最后关头,却放跑了凶残的日寇,也不失为一个遗憾。甚至说,有些荒唐。
不过,当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将侵华日寇头子冈村宁次奉为上宾,并在其政府的法庭上,公然宣布冈村宁次无罪后,对蒋介石反动集团来说,还有什么样的荒唐,是意想不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