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给俄罗斯送去1200万发炮弹,整整齐齐装进2.8万个集装箱,全是俄军最缺的152毫米大口径炮弹! 韩国情报部门最新报告一公布,全世界都炸了锅——朝鲜这次几乎掏空了自家弹药库的三分之二,连人带炮一起支援俄罗斯战场。 更狠的是,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当着俄外长拉夫罗夫的面撂下话:“支持俄罗斯,我们不讲条件! ”
而拉夫罗夫前脚离开朝鲜,后脚就直飞北京。 7月13日,他落地中国参加上合会议,但谁都知道,他这趟真正任务是替普京向中国“交底”。 欧美此刻也没闲着:特朗普放话要搞全球石油禁运,英法宣布派5万联军进乌克兰,泽连斯基甚至把中国公司拉进了制裁名单。 一场横跨欧亚的巨变,正随着炮弹的运输轨迹急速展开
朝鲜的炮弹支援计划已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根据韩国国防情报局7月13日发布的报告,从2024年10月至今,朝鲜通过集装箱货轮和陆路运输,累计向俄罗斯运送了2.8万个满载武器的集装箱。 若按单发152毫米榴弹炮炮弹计算,总量超过1200万发。 这批弹药专门适配俄军在乌克兰战场的主力火炮系统,包括D-20牵引榴弹炮和2S3自行火炮,直接填补了俄军工产能不足的缺口。
朝鲜的援助远不止于弹药。 韩国情报部门证实,朝鲜已向俄罗斯派遣约1.3万名士兵,主要部署在俄乌交火最激烈的库尔斯克地区。 这些士兵包括工程兵、排雷工兵和军事建筑工人,承担前线防御工事修筑和战后重建任务。 俄罗斯媒体进一步披露,朝鲜计划增派5000名建筑工人和1000名工兵,支援库尔斯克的基础设施修复。
7月11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抵达朝鲜元山,与金正恩举行闭门会谈。 金正恩在会谈中明确表态:“朝鲜将无条件支持俄罗斯解决乌克兰问题的一切措施。”这一声明彻底撕掉了朝俄合作的模糊面纱,将两国关系推向准军事同盟层级。 拉夫罗夫则回应称双方是“战斗兄弟”,并转达了普京对朝鲜“坚定支持”的感谢。
拉夫罗夫的行程极其紧凑。 结束朝鲜会谈仅48小时后,他于7月13日飞抵北京,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外长理事会会议。 尽管公开议程是讨论上合组织合作,但拉夫罗夫此行核心目标是与中方协调乌克兰危机立场。 当天下午,中国外长王毅在非正式场合与他进行长达两小时的会谈。 两人并排坐在沙发上,中间茶几摆放青瓷茶具——这种刻意弱化外交仪式感的安排,凸显了对话的务实性。
会谈中,王毅重申中国“劝和促谈”的核心立场,强调必须召开俄乌双方平等参与的国际和谈会议。 拉夫罗夫则罕见积极回应,称中国提出的和平方案“思路清晰、具有建设性”,尤其赞同中方关于“解决冲突根源”的主张。 双方还确认将加强能源合作,俄罗斯承诺在现有合同基础上增加对华天然气供应。
就在拉夫罗夫穿梭外交的同时,西方对俄施压力度陡然升级。 7月12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预告将推出“毁灭性制裁”,核心是推动全球石油禁运,试图彻底封杀俄罗斯能源出口。 欧洲方面,英国首相斯塔默与法国总统马克龙达成协议,两国将组建一支5万人的联军,计划在俄乌停火后进驻乌克兰“保障安全”。 引人瞩目的是马克龙7月14日的声明:30个国家参与的“援乌志愿者联盟”已在巴黎设立总部,未来可能向乌克兰增派超过10万兵力。
乌克兰战场态势同步升温。 7月14日,俄军对顿涅茨克地区乌军指挥所实施“斩首行动”,发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配合无人机群,精准摧毁两套美制“爱国者”防空系统发射装置。 乌军则以无人机战术反击,重点袭击俄本土弹药库和铁路枢纽,试图切断前线补给线。 乌军总参谋部数据显示,过去24小时内俄乌双方在接触线爆发97次战斗,波克罗夫斯克方向的拉锯战尤为惨烈。
朝鲜炮弹投入战场的实际效果引发高度关注。 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局长布达诺夫透露,俄军当前消耗弹药的40%至50%来自朝鲜供应。 韩国军方评估认为,这批弹药足以支持俄军维持当前火力强度至少半年,彻底扭转了乌军在炮战中的被动局面。
国际制裁压力也波及中国。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7月初签署命令,将多家中国企业列入制裁名单,指控其“协助俄罗斯规避贸易限制”。 这一举动被解读为西方试图阻止中国对俄提供间接支持。
上合组织外长会议成为多边博弈平台。印度外长苏杰生出席会议,这是自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后其首次访华。 中俄印三国外长在会议间隙进行闭门磋商,议题涉及能源贸易本币结算、应对西方单边制裁等敏感领域。 印度作为俄罗斯原油第二大买家(仅次于中国),其立场直接影响美对俄石油禁运的实际效果。
俄罗斯国内同步展开人事调整。 7月7日,交通部长维塔利·萨维利耶夫被解职后离奇死亡;7月9日,副外长米哈伊尔·博格丹诺夫遭免职。 克里姆林宫这一系列动作被解读为普京在战争状态下清除潜在隐患,确保决策体系高度集中。
朝俄军事合作的技术细节逐渐曝光。 朝鲜不仅提供弹药,还向俄军移交了100多枚KN-23短程弹道导弹。 这些导弹采用固体燃料推进和机动变轨设计,可有效突破乌军防空网,近期多次被用于袭击哈尔科夫等城市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