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同台卖芯片,十年后联手造车——这两位科技大佬的合影,为何总能引爆行业话题?”
7月14日,一张英伟达CEO黄仁勋与小米创始人雷军的合影悄然刷屏。照片中二人笑容满面,背后却是双方从智能手机到智能汽车的战略转型。这已是黄仁勋年内第三次访华,而雷军正是其关键会面对象之一。两位巨头的十年交集,恰如一部微缩的科技产业演变史。
从“站台卖芯片”到“联手造车”
2013年小米3发布会上的场景仍被科技迷津津乐道:黄仁勋操着生涩中文,高举英伟达Tegra4芯片为雷军站台,高呼“这是全球最快的移动处理器”。彼时,小米需要高端芯片加持品牌,英伟达则渴望打开手机市场,一场各取所需的合作就此展开。
然而结局颇显戏剧性——搭载Tegra4的小米3因发热问题销量遇冷,英伟达最终退出手机芯片战场。这段“失利”的合作却为日后埋下伏笔:2023年小米汽车发布会上,雷军高调宣布SU7智驾系统采用英伟达Drive Orin平台,两颗芯片算力高达508TOPS。
战略转身背后的行业暗涌
十年间,二人的身份地位已悄然重置。黄仁勋凭借AI算力霸主身份市值飙升至万亿美元,雷军则带着小米All in造车。他们的合作转向,折射出两大行业趋势:
算力需求迁移:手机芯片竞争已成红海,而智能汽车正催生新一轮算力军备竞赛。英伟达2023年汽车业务营收增长21%,小米汽车则需顶级算力支撑其“人车家全生态”野心。地缘博弈下的中国攻略:受美国出口管制影响,英伟达在华损失超百亿美元收入。黄仁勋三次访华,与雷军等本土巨头深化合作,被视为巩固中国市场的重要落子。
科技巨头联手的“竞合辩证法”
这对搭档的关系堪称科技圈“最熟悉的陌生人”:小米汽车发布会上,雷军强调“自研算法”,却也坦承“需要英伟达这样的伙伴”;黄仁勋一边向中国客户示好,一边面临地缘政治带来的供货压力。
正如硅谷名言:“没有永恒的对手,只有永恒的利益。”从手机到汽车,从消费电子到AI生态,两位掌舵者的每一次握手,都在重绘科技产业的权力版图。
眼下,雷军的小米汽车即将迎来量产交付的关键战役,黄仁勋的AI芯片霸业面临地缘挑战。这张意外流出的合影,或许正是下一个十年科技较量的开场哨。当汽车成为“带轮子的计算机”,谁又能断言,他们的故事不会写下更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