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沈阳小子到大舞台的奋斗经历,真是个“老实人”的逆袭故事
说起来,范伟这人,真是个典型的东北“老实人”典范,从小在沈阳长大,出生在1962年
家里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日子过得还算宽绰,虽然说不上富裕
但也算是个温饱不错的家庭
童年时候,他就格外爱逗人笑,性格很外向,跟邻居的小孩玩得格外开心,家里也经常会听到他那“笑呵呵”的声音
实在就像个天生的喜剧细胞在身上
不过,最让我觉得挺暖心的
是他小时候就有点表演的苗头啦
记得他曾经跟我说过,他小时候最喜欢看戏,看得全神贯注,然后就幻想自己有一天也能站到舞台上
到了1978年,也就是他16岁那年,他跟父母说想学点曲艺,结果父母老实没拦着,反而还挺支持的
让他拜了沈阳曲艺团的陈连仲当师傅
从那之后,范伟就正式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每天练嗓子、练台词,练基本功
你想,那时候练了好几年,真是“滴水穿石”的精神,辛苦是辛苦点
但他也一点点摸索出自己的路来了
1980年,他进了辽宁铁岭的民间艺术团,主要说相声,边学边演,去小剧场试水
到83年,他在辽宁相声比赛上拿了个表演一等奖和创作二等奖,那个段子《要账》还挺火的,东北那边的小伙伴都知道他,粉丝们也开始在剧团外面排队等签名
真是有点“小有名气”的感觉
当然啦,到了80年代后期,沈阳的工业经济不怎么行了,剧团的资金又紧巴巴的,范伟就不得不四处跑场子
火车上颠簸着,去偏远的乡村演出,那种苦
实在就像“吃苦耐劳”的典范
但话说回来,这些磨炼也让他的演技变得更扎实
▶ 赵本山:从逆境中崛起的“铁岭少年”
说起赵本山,跟范伟差不多,但比他小几岁
1957年出生在铁岭开原
家境说实话挺苦的,母亲早早就没了,跟父亲一块儿过日子
小时候差点儿想到“放弃”,心里那会儿蛮压抑的
后来有一次偶然看到一场杂技表演,突然就像“醍醐灌顶”一样,觉得自己也要干点啥,让大家都乐呵乐呵
那会儿,他靠的就是一份“心气儿”,拼命练小品
1982年,他靠一部小品《摔三弦》一炮而红,人气蹭蹭上涨
从那以后,赵本山就成了东北喜剧的“扛把子”,春晚舞台上每年都能看到他的身影,笑得大家都前仰后合
成了家喻户晓的喜剧大咖
说起来,范伟和赵本山的交集其实是在90年代中期开始的
94年他们合作了个小品《走毛道》反响还挺不错的
95年,范伟第一次登上央视春晚,跟赵本山搭档演了个《牛大叔提干》虽然没拿大奖
但对他来说却是标志性的里程碑
从那时起,两人就一直合作不断
春晚的小品成了不少人心中的“经典”
▶ 春晚黄金搭档,合作带火挺多经典段子
你别说,这两人组合加上高秀敏,真是一炮走红
成为春晚最受欢迎的“黄金三人组”
1996年,他们搞的《三鞭子》、97年的《红高粱模特队》、到99年的《昨天今天明天》再到2001年的《卖拐》每一年的小品都能引发一阵笑声
观众们看得那叫一个过瘾
更要紧的是《卖拐》系列,范伟扮演那个“傻大叔”,赵本山演骗子,两人配合默契,笑点密集
几乎每次演出都能引爆全场
赵本山那时已经是东北喜剧的“顶梁柱”,影响力大得不得了,范伟借着这个平台
你说,这样的合作,虽然说表面挺风光
但其实私底下也难免有点“火药味”
既然范伟慢慢想往更广的舞台发展,不想老被贴上“喜剧小品演员”的标签,而赵本山则想保持自己的“喜剧王国”
不太愿意让范伟走得太远
▶ 风云变幻,分道扬镳的那点事儿
时间一到2005年
事情发生了点“风云变幻”
那年他们一行三人去四川巡演,演完后,主办方预付了7万元,分摊下来每场才1000块钱
但事实上赵本山给范伟和高秀敏各发了7000块
你想想,这差距大得吓人,高秀敏当场就不乐意了
直接一句“你们这是啥意思
范伟当时没怎么争,拿了钱就算了
可这事成了导火索,外面传说说两人散伙
就是既然这7000块钱的事
里面的故事远比这个复杂得多
那时候,范伟已经调到北京煤矿的文工团,想转战电影圈
而赵本山则还想继续小品的“江湖路”,保持春晚的“辉煌”
两人渐渐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 范伟的电影之路,越走越宽,逐步“走火”
说起来,散伙之后
范伟的演艺之路可是越走越宽
2006年,他在电影《芳香之旅》里表现出色
拿到了开罗国际电影节的格外表演奖
2008年,他又凭借《耳朵大有福》获得了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的最佳男演员
再说,从2011年开始,他挑了不少非喜剧的角色
像《最爱》这样试图突破自我
到2016年,他主演的《不成事情的事情》更是让他一炮走红,拿了第53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和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演的丁务源那股中年职场人的无奈和狡黠,真是演得入木三分
之后几年,他几乎每年都能拿奖:2017年凭《不成事情的事情》摘得金鸡奖最佳男配角
2020年的《我在时间尽头等你》、2021年的《一秒钟》以及2022年的《断桥》都让他站在了更多国际舞台上
2023年,他还在电视剧《漫长的季节》里表现出色
获得了首尔国际电视节的最佳男演员
而今年,2024年的《朝云暮雨》让他拿下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男主角
▶ 散伙背后,其实是“追梦”的不同节奏
说到这里,得提一句,赵本山那边,散伙后依然在搞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办了“本山传媒”,拍了《刘老根》系列、《乡村爱情》等作品
影响力在东北圈子里还挺大
但说起来,他身体有点不太好,2009年发生了脑溢血,身体状态也没以前那么“得劲”了
而范伟,到了六十一岁,依然活跃在影坛,作品一部接一部,证明了自己不仅仅是赵本山的“搭档”
更是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大演员
从他身上,我真觉得,走出“舒适圈”去挑战自己
你瞧,回头看这19年的变化,谁都能看出,散伙其实不是简单“钱事儿”
而是两人对未来的追求不一样
范伟想变得更“有深度”,而赵本山希望留在自己熟悉的“喜剧江湖”
于是说,这一场“分手”
其实也是“各自精彩”的开始
▶ 总结一下,演员的坚持与转变,才是最打动人的部分
你说,范伟的成功
真是“坚持”的最好证明
从相声起步,到小品红人,再到电影影帝,每一步都踏踏实实,没有靠什么炒作
赵本山虽然成就了东北喜剧,但后期一些管理和徒弟的事情
也让他“形象”受到一些影响
范伟避开这些纷扰,专注表演
反观赵本山,还是那套乡村题材的喜剧,虽然乐呵
这娱乐圈变化真快,范伟的坚持值得咱们学习
他没有急功近利,一步一个脚印
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真正的“实力派”演员
而赵本山,虽然还在自己的“老本行”上混得风生水起,但时间告诉我们,只有不断“突破自我”
而赵本山的作品,还是那套“乡村喜剧”的套路,虽然说依然有人喜欢
但总觉得缺点“新鲜感”
这地方变得快,演员的坚持和转变
似乎才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范伟没有靠着“炒作”一步登天,而是用“作品”说话
赵本山也算是自己打拼的“传奇”,但时间让一切变得更清楚
说到底,人生,得走自己喜欢的路,才能走得长远
你瞧,范伟这人,真是用自己的一份坚持,证明了“只要肯努力
以后,他还会带给咱们什么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