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蒙古国,确实挺神秘的个地方,夹在中俄之间,土地面积可大了去,可人儿还不多,才三百多万点儿。日子嘛,感觉也不算太宽裕。国土一共一百五十六万平方公里,大部分都是草原和戈壁。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沙漠化,官方资料显示,有76.9%的土地都受到影响,这个数字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报告里能查到。气候干旱,再加上人为因素,土壤愈来愈贫瘠,研究的人估摸着,若是不采取措施,再过几十年,很多地方就可能变成沙地了。
说起基础建设,那是差点说不过去呢,整个国家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公路就一条,从乌兰巴托直达到新国际机场,虽然也有30多公里,但还是靠外援搞的,其他路多是土路或者碎石路,开车进去会颠得挺难受。经济主要依靠矿产资源和畜牧业,但这两块也在加快破坏环境的步伐。政治局势复杂,各派势力挺多,跟中国的关系更是挣扎不定,无奈中带点纠结。带头应对这些难题的,是现在的总统乌赫纳吉恩·呼日勒苏赫,他从基层一步步爬上来,正推动一些改革,可到底成效咋样,还得继续观察。
说到这个人吧,乌赫纳吉恩·呼日勒苏赫,1968年6月14日出生在乌兰巴托一个普通家庭,那会儿蒙古还深受苏联的影响。85年他进入蒙古国防大学学政治科学,89年一毕业,马上服役两年,兵役期间干的主要是后勤工作。91年退役后,他加入蒙古人民革命党,后来改叫蒙古人民党,从基层开始做事,担任青年联盟的秘书,负责组织党内活动。2000年,他第一次当选议员,在国家大呼拉尔里参与立法,那时蒙古刚开始走向市场经济,有点乱,他专注改善社会福利。2004到2008年,他当上了社会福利与劳工部长,主要管失业、养老这些事。之后被提拔为党总书记,2012年再次当选议员,2014年担任副总理,负责一些经济项目的协调工作。
2017年10月,他接任总理职位,积极推进反腐工作,查没了不少案件,但到2021年1月因为首都的抗议事件辞职,那次抗议主要是对疫情处理不满。半年后,2021年6月,他当选为总统,得票率达到67.7%,目前在位,任期到2027年。作为总统,他出访频繁,2021年去了俄罗斯,2022年在联合国大会发言,2023年访问了越南,2024年出台了加强环保法律,今年上半年参加了中蒙博览会,还去了吉尔吉斯斯坦举行的峰会。8月,他主持了国内会议,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现在主要关注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导“造一亿棵树”计划,试图控制沙漠化的扩展。他的政治之路运作稳妥,从军人转变成政治人物,强调维护国家稳定,但蒙古的政治生态挺复杂,他也得平衡各种势力。
蒙古的困境主要在环境和经济两个方面。沙漠化尤其明显,根据联合国的报告显示,76.9%的土地受到影响,约1.2亿公顷,原因一半是气候变暖,一半是人为因素。过度放牧成了最大的问题,2022年牧畜达到了6700万头,是当地人口的20倍多,山羊啃草啃到根,土壤变得裸露,一阵风吹过就升起沙尘。全球变暖导致夏天越发炎热,河流干涸,水资源紧张,雨水难以保存到土壤里。矿业带来另一份困扰,蒙古矿产丰富,煤炭储量达1600亿吨,排全球第四;铜资源有6600万吨,居亚洲第一;稀土矿有3100万吨,位列全球第二,但开采过程破坏大,矿场多达近6000个,水污染问题严重,周围植被被毁,动物每天跑得不见踪影。矿渣堆堆在河边,使河水变得浑浊,居民用水只能经过过滤才能饮用。
在经济方面,矿业是主要支柱,预计到2025年会增长6.3%,主要靠铜的产量增加,但农业因为寒潮受到打击,缩减不少。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路总长11万公里,只有1.2万公里是硬化路,标准的高速公路就只有一条,从乌兰巴托通往机场,其他都是土路,遇到雨天变得泥泞,卡车要运矿的效率很低,成本也高。政治方面不太稳,现有23个政党和两个联盟,人口才350万,可派系繁多,争权夺利很激烈,政策变化频繁,没有长远的计划。国内的亲俄、亲欧美和大蒙古主义势力拉扯不休,2025年上半年,总理在信任投票中下台,新政府组建中,财政风险也在增加。对华关系也很矛盾,一方面经济靠出口到中国港口,人民币在边境流通,但历史恩怨又很深,从明清时期到民国,一直受到压制,现在心里防备心很重,合作虽存在,但还是有所戒备。这些问题互相牵扯,放牧和矿业导致沙漠化,基础设施差拖累经济,政治动荡也影响决策,蒙古得抓紧调整,否则走到危险边缘也不是没有可能。
不过,蒙古也没坐以待毙,自2024年起,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防治措施,比如推广可持续放牧,设置围栏限制羊群数量,种植耐旱的草料,还加强矿业的环保要求,比如企业要装除尘器、洒水降尘啥的。基础设施方面,也在加大投入,计划到2025年新修10条连接线,升级41个现有路段,总公路目标达到4400公里,铁路也规划铺设3200公里,除了缓解尘土问题,还提高运输效率。在国际合作方面,蒙古准备在2026年举办UNCCD第17次缔约方会议,集中讨论沙漠化治理问题;2025年还会搞个可持续发展对话论坛,吸引国际投资。另外,“一亿棵树”运动也在推进,到2030年计划种植数量大增,把森林覆盖率提升到9%,村民们也加入植树行列,资金主要来自矿业收入。
经济结构逐渐多元化,旅游业逐步兴起,服务行业也在逐步恢复,预计到2025年,相关增长会达到6.6%。呼日勒苏赫带头推动,计划到2025年去中亚进行访问,签订合作协议,国内则持续反腐,调查机构也在加强。环境保护方面,进行河流和湖泊的保护项目,修建水坝蓄水,还放养了鱼类。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可是沙漠化没法根本扼制,得依靠长时间努力,政治的稳定是落实措施的前提。呼日勒苏赫的任期还剩两年,他继续关注稳定和发展,现场视察,评估相关数据。蒙古未来的希望寄托在这些努力上,但能不能扭转局面,还得看执行力和国际支持咋样。
总的来说,蒙古的情况挺典型的,资源型国家的常见毛病:矿产开采挺热闹,可环境损失也不少,传统的放牧习惯规模失控,加上基础设施还落后。76%的土地出现沙漠化,数据摆在那儿,既有气候变化的因素,也有人为干扰,导致土地退化得特别快。就一条高速公路来说,说明基础设施薄弱,货物运输困难,经济发展也受制于此。政治上,各派势力较多,决策摇摆不定,对华关系也有点纠结,影响合作程度。呼日勒苏赫这个人出身底层,经验丰富,但蒙古整体还得靠集体努力推进。像“亿万棵树项目”这样的措施,确实带点潜力,但成效要时间来验证。讲到底,蒙古需要在开发资源和环保之间找到平衡,否则真有可能像曾经的古国那样,被沙漠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