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徐帅曾感叹:阎锡山没伤害过我家人,但把他赶出山西,我并不后悔

点击次数:169 意昂体育介绍 发布日期:2025-07-11 18:23:49
三十年来,一个人主宰一方,另一个人却一步步将其送出家门。你能想象吗?阎锡山——那个曾经让整个山西服服帖帖的“山西王”,临了却被自己曾经欣赏、庇护的人亲手赶走。历史有时比小说还精彩。当年阎锡山赏识徐向前,处处照拂徐向前的亲人,为何最后却落得这

三十年来,一个人主宰一方,另一个人却一步步将其送出家门。你能想象吗?阎锡山——那个曾经让整个山西服服帖帖的“山西王”,临了却被自己曾经欣赏、庇护的人亲手赶走。历史有时比小说还精彩。当年阎锡山赏识徐向前,处处照拂徐向前的亲人,为何最后却落得这个局面?两个人的恩怨情仇,跟我们平常人是不是也有点类似?一切的背后,难道只是一场权力斗争这么简单?让我们打开这段历史的密码箱,看看这里面到底藏了多少复杂的情感和时代的撞击。

说起阎锡山和徐向前,你很难用“敌人”或“恩人”这样的简单标签概括他们的关系。这两个人,像老电影里的宿命对手,又像街坊邻居的老乡,爱恨纠缠了一辈子。有人说,阎锡山当年是山西的“半壁江山”,实权在握,谁想得罪都不敢得罪他。可徐向前,这位土生土长的穷小子,却偏偏不买账。你说老乡见老乡,应该亲如兄弟才对,可现实偏要让他们成死对头。有人下赌注:阎锡山一心想拉拢徐向前,说不准哪天就能把这位红军名将变成自己人。但历史总爱吊人胃口,留点悬念——徐向前到底为什么能让阎锡山既眼红又敬佩,两人之间到底有什么令人意想不到的隐情?别急,下一幕,才是真正的戏肉。

故事要从小镇五台县说起。阎锡山是山西的“老大哥”,徐向前则是本地的后生晚辈。俩人生得离得不远,但命运路子却完全不同。阎锡山靠着祖上积攒和自己打拼,早早挤上权力的独木桥。徐向前家境清贫,小时候能吃饱就不错,社会上那点压榨他全尝了个遍。等阎锡山创办了军事学校,徐向前想着:“老乡又成了大官,我去试试运气,或许能混口饭吃!”可惜,阶级鸿沟不是你想跨就能跨的。学校里,能吃苦的,能忍辱负重的,是徐向前;可被赏识的却总是那些会拍马屁、会点头哈腰的人。徐向前慢慢越看越不顺心,联合同学发起反抗,直接让阎锡山的嫡系们记住了这个“捣蛋分子”。正反两方观点立刻拉满:有人说徐向前胆大包天,敢和老乡的权威对着干;有人则觉得他不过就是年轻气盛、不会做人。老百姓怎么看?有人在茶馆里嘀咕:“这徐向前是‘有骨气'还是‘找死'?”普通人总是觉得,名利二字,没必要看得那么重,但站在徐向前的位置上,那可真是没得选。

表面上,故事变得风平浪静。被开除后,徐向前回到家乡当个小学教书先生,暂时看似离开了风头浪尖。百姓以为,他这下肯定安分了,可哪里知道,这仅仅是假象。阎锡山得知徐向前在小学播种新思想,马上通过校长敲边鼓,“兄弟,你自己看着办吧!”校长挠头:“这不是难为我吗,得罪谁也不能得罪大官。”最后,徐向前再一次被“请”出了学校。此时,外人只看到徐向前接二连三被打压,但其实他内心早就对老旧世界失望透顶。亲友们劝他:“别太较真了,识时务者为俊杰!”但他偏偏不信邪,独自踏上南下广州的路。有人开始唱反调:“你看,人家阎锡山多懂得宽容,都没治徐向前的罪,还让他一家人活得好好的,这还不感恩?”听上去好像世间太平,但暗底下,徐向前的心早已蓄满了火种。历史就像泉水,表面平静,底下早有暗流。

风水轮流转,人生如戏。徐向前在广州挤进了黄埔军校,成了最早一批学生。他的成绩、能力,没有人不服。他遇见了蒋介石,但老蒋似乎一点都不“来电”,反而对他冷眼相待。那些会溜须拍马的学生成了老蒋的红人,真正有能力的反而被忽视。这时候的徐向前,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无论别人怎么看,他只按照自己规则做人办事。而命运最大的一次对决还在后面。等到国家大乱,战争不断,徐向前成了红四方面军的大将,一战成名。他不仅把国民党的老对头们打得落花流水,还活捉了自己的昔日上司岳维峻。消息传到山西,阎锡山气得脸发青,但又不得不在心里咋舌:“这老乡子,真有两把刷子!”就在这时,先前小心翼翼丢了的人才,如今俨然成了让对手头疼的大敌。曾经被开除的学生,终于在战场上和昔日权威正面碰撞——这反转,比电视剧都精彩。

1940年代,全国烽烟四起。阎锡山在山西掌控着自己的地盘,表面上和中央合作,背地里其实算计来算计去,唯恐自己手里的权力被稀释。徐向前混成了名将,带队回乡抗战。阎锡山看似热情,但其实早就打好了一手算盘:一方面,不希望和徐向前彻底交恶,毕竟“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哪天局势有变,说不定还得靠这位同乡帮忙。另一方面,他知道自己当年对徐向前并不算仁至义尽,至少没落井下石。因为有这层渊源,他下令保护徐向前的家人,不让他们受委屈,希望留点后路。但历史的发展就是这样无情。等到解放大军南下,再不怕天不怕地的阎锡山也顶不住压力,只能灰溜溜逃往宝岛。历经血雨腥风,两人在政治立场的对立中彻底割裂。此时各方分歧更大了:阎锡山一方痛恨徐向前把“老熟人”推向绝路,徐向前却铁面无私,毫不留情。表面上风平浪静,暗地里却是隔阂与矛盾积攒到极点,一切都已不可回头。

事到如今,谁还记得当年的温情和恩惠?如果只看阎锡山对徐向前家人的庇护,很多人会说,“这人真是大度,自己吃点亏无所谓,关键时刻还能替老乡撑腰!”可这种“老乡情结”,在关键利益面前管用吗?看来也不过是自欺欺人。你要说徐向前铁石心肠,把昔日恩人逐出家园,的确不够“讲情面”。但换个角度,正因为他有这样的黑白分明,才能称得上真正的铁军将领。话说回来,阎锡山看似仁义,其实还是自保。保护是保护了,又不是做慈善,是留一手备将来。徐向前倒好,只认大势不认人情,典型的“公私分明脸”。所以有人说徐帅不讲人情味儿,这种说法恰恰说明了他跟常人不一样。如果人人都像普通人一样“讲人情、留后路”,中国历史恐怕不会变成今天这模样。说到底,不管你站在哪一边,这段历史都总让人觉得弯弯绕绕——你要说是恩怨情仇,其实没几分情分;你要说是铁血无情,偏偏又不能全黑到底。两面都不讨好,最后谁混得好?恐怕连自己都说不清。

到底是要讲人情,给“老乡”留后路?还是该像徐帅那样一刀切——公是公,私是私?你们觉得,一个人到这个地步,还讲不讲“知遇之恩”?站在阎锡山的角度看,舍不得的到底是山西这块地,还是那些旧日的情面?欢迎大家留言说说,你们更认同谁的做法——是“道义为先”,还是“公私不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