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胶州这里征迁工作正式启动!涉及9个新村、29个村庄!
这事儿,得从一个气氛有点紧张的会议说起。就在最近,胶州开了一个官路水库输配水工程的动员部署会。听这名字就知道,小事儿不了。当“胶莱段征迁工作正式启动”这几个字从台上说出来的时候,底下估计不少人心里都“咯噔”一下。这可不是画个饼,这是要动真格的了。
啥概念?胶莱街道,9个新村,29个自然村庄,这一下子就要卷入一场为了“水”而发起的巨大变革里。说白了,就是为了让整个青岛市将来不喊“渴”,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得先挪挪窝。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头大,对不对?毕竟故土难离,那可不是一句轻飘飘的口号,那是刻在骨子里的情感。但另一头,是青岛这座大城市对水的渴望。知乎上有个匿名网友曾经评价青岛的供水格局,说得挺扎心:“青岛,一座靠天吃饭也靠‘邻居’接济的城市。”这话虽然糙,但理不糙。客水,也就是外来的水,一直是青岛的生命线。官路水库,这个超级大“水碗”,就是为了把这条生命线攥得更牢一些。
所以你看,这次征迁工作,从一开始就不是个简单的拆和建的问题。它背后,是一场城市发展和个人情感的博弈,是一次为了长远利益必须做出的艰难抉择。会议现场的空气,估计都比平时凝重几分。每个人都知道,一个时代的巨轮,就这么毫无征兆地,开始在自己脚下的土地上,缓缓转动了。
动员会一开完,胶莱街道的动作快得惊人。立马成立了个“工作推进专班”,这名字听着就带劲,透着一股子“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冲劲儿。这帮人可不是喝喝茶、看看报纸就完事儿的,他们的任务,是整个事件里最难啃的骨头——深入群众,做工作。
你想想那个画面,工作组的人走进村里,面对的可能是几代人都住在这里的老乡亲。你跟他谈蓝图,谈未来,谈整个青岛市的供水保障,他心里想的可能是自家院里那棵陪了自己几十年的老槐树。这种碰撞,没有点“绣花”的功夫,根本搞不定。所以官方反复强调的两个词,就显得特别关键:“依法依规”和“积极妥善”。前者是底线,是尺子,告诉所有人,这事儿不乱来,一切按规矩办;后者是态度,是温度,说明白了不会搞一刀切,会用心去化解矛盾,去倾听。
这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攻坚战。一边是项目的时间节点催得紧,120多公里的输水管线等着铺设,平度、即墨、城阳、高新区那边都眼巴巴地盼着;另一边是错综复杂的人心和现实利益。这专班的工作,说得夸张点,跟心理咨询师也差不离了,得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我估计他们内部开会的时候,讨论最多的,不是工程技术参数,而是“张家大爷有顾虑怎么办?”“李家嫂子的诉求合不合理?”这些最具体、最实在的问题。
就在这项艰巨的工作紧锣密鼓展开的时候,时间仿佛被拉回到了过去那些缺水的夏天。对于很多老青岛人来说,那种拧开水龙头水流细得像根线的记忆,恐怕一辈子都忘不掉。曾经,为了保居民用水,工业企业要错峰生产;为了浇灌城市绿地,得动用处理过的中水。青岛的发展速度越快,对水的渴求就越强烈。这不仅仅是生活问题,更是制约城市发展的战略瓶颈。这个“官路水库输配水工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它承载的,是彻底扭转青岛供水紧张局面的希望。当专班的工作人员面对村民的疑虑时,他们心里装着的,或许就是那段城市共同的缺水记忆。这让他们的话语,不仅仅是政策的传达,更带着一种“为了不再受那份罪”的恳切。
于是,两条线索在这里交汇了:一条是眼前正在进行的,充满挑战和人情味的征迁工作;另一条,是过去那段共同经历的、关于“渴望”的城市记忆。正是因为有了后者的铺垫,前者的一切努力,才显得那么必要和厚重。
征迁的尘埃,终将落定。当这片土地上最后一户人家签下协议,当推土机的轰鸣声响起,一个旧的时代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也随之开启。我们仿佛能看到未来的景象:一条总长超过120公里的“水龙”,以官路水库为心脏,蜿蜒着穿过胶州、平度、即墨,将甘甜的客水,源源不断地泵送到青岛的千家万户。它就像一条主动脉,为整座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这个工程的意义,早就超越了“供水”本身。它将支撑起青岛未来几十年的发展雄心,让这座美丽的滨海城市,在面对未来挑战时,有更足的底气。对于那些搬离故土的居民来说,他们付出的,不仅仅是几间瓦房、几亩田地,他们是在用自己的牺牲,为一座城市的未来奠基。他们的故事,应该被记录在这条钢铁“水龙”的每一寸管壁上。
整个事件,就像一部气势恢宏的交响曲。有高亢激昂的篇章,那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有低回婉转的旋律,那是个人情感的涓涓细流。而现在,这首曲子刚刚奏响了它的序章。
宏伟的蓝图已经绘就,坚实的步伐已经迈出。这条承载着无数人希望的输水大动脉,将如何从图纸变为现实?而对于胶莱那9个新村、29个村庄的乡亲们来说,他们未来的新家园,又会是怎样一番光景呢?这恐怕是每个人心里,都在默默打着问号的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