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文/景志祥
庄子曾给自己的弟子讲了一个木雁之间的故事。
故事大概的意思是说,一日庄子带着自己的弟子去朋友家做客,去往朋友家的途中经过一片伐木场,所有树木基本上都被伐木工给砍伐了,唯独一棵长得十分茂密的大树,枝叶都向外面绵延了好几米,形成了一大片阴凉之地,一群伐木的工人就在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这一幕让庄子的弟子感到很好奇,纷纷上前拉着庄子问原因。
庄子指着老树说:“这棵树没什么用,不能成材,所以终享天年!”
弟子略有所悟,人生在世,有时不成材或许才是最好的归宿,因为一旦成材,就可能成为被人砍伐的参天大树。
不多时,庄子一行人就到了朋友家,对于庄子师徒的到来,朋友很是高兴,呼唤童仆去抓大雁宰杀来款待庄子师徒。
领了命令的童仆见院子有两只大雁,一时也不知道抓哪一只大雁好,就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
主人头也不抬地说:“杀那只不能叫的。”
这一幕又引起了庄子弟子的好奇,就问主人同样是大雁为何只杀那只不能叫的大雁呢?
主人说:“这两只大雁都是家养的大雁,只有这只雁平日里叫声嘹亮婉转,因此我舍不得杀它吃肉。”
子弟略有所思,扭头就问老师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大雁,因为成材而被杀掉;若是先生将怎样对待呢?”
这是一个哲学难题,难度还有些高,弟子的意思,面对成材还是不成材,我们人到底要做“木”还是要做“雁”呢?
庄子笑了笑,随后说了一段十分经典的话:“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是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 一龙一蛇, 与时俱化, 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 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
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大道却并非真正与大道相合,所以这样不能免于拘束与劳累。假如能顺应自然而自由自在地游乐也就不是这样。没有赞誉没有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滞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顺和作为度量,优游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劳累呢?
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一则寓言故事:木雁之间。其意思一目了然,那就是要做“木”还是要做“雁”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