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宗李炎,是唐朝的第15个皇帝,是唐穆宗李恒的第5个儿子,唐文宗李昂的五弟,出生于元和九年(815)六月十二日。和哥哥文宗一样,武宗本来也没机会继承皇位,是被宦官给抬上去的。文宗只有一个儿子李永,早就被立为太子,却毁在了文宗宠妃杨妃身上。杨妃先是把李永的母亲害死,然后整天劝文宗废太子。
开成三年(838)十月初七,李永突然不明不白地死亡。第二年十月,文宗立敬宗的儿子陈王李成美为太子。但掌握兵权的宦官仇士良、鱼弘志考虑到李成美不是他们选的,不一定听话。就在公元840年正月初二文宗病重时,假传圣旨,立李炎为皇太弟,当天夜里就派兵把李炎接进宫中。两天后,文宗驾崩。正月十四,李炎登基升级为武宗皇帝。
武宗的性格和哥哥敬宗、文宗都不同,他身材高大,性情豪迈,要聪明实在得多。年轻时信仰道教,整天和一群道士打得火热。他通过这些道士,对社会现实也多有了解。文宗整天忧心忡忡,放不开,不会玩,武宗却是经常打猎斗狗看戏,但和敬宗不同,武宗没有玩物丧志,没有让娱乐活动耽误朝廷政事。他书没有文宗读得多,但更懂得用人,更会办事。
武宗刚上位时,大权被仇士良、鱼弘志把持。武宗要摆脱被动局面,必须从前朝打开缺口,而此时是和仇士良关系密切的牛党人物在控制朝政。在此情况下,武宗大胆启用了李党李德裕,将他从地方上调回,担任宰相,入朝辅政。在武宗的支持下,李党人物纷纷上台,牛党大佬都被挤出朝廷。
年少便知为相之道的李德裕,成年后顺理成章拜相。李德裕很能干,武宗也保持了对李德裕的绝对信任,对李德裕几乎所有的主张都表示赞同,让他放手去干。君臣二人齐心协力,使唐朝安然度过会昌年间内忧外患的险关,史称“会昌中兴”,李德裕也因此誉为万古良相。
武宗初年最大的外患,来自关系最好的传统盟友回鹘。不是双方闹翻脸,而是回鹘内讧,最终土崩瓦解,分裂成几支势力,难民一部分往西走去了新疆,大部分则往南越过戈壁沙漠,来到唐朝的边境。
唐朝此时虚弱得像一头肥牛,分崩离析的回鹘像一群饿狼,稍微处置不当,极有可能重新上演西晋时期的五胡乱华。武宗和李德裕胡萝卜大棒并用,先用怀柔之策稳住回鹘部落,好吃好喝地招待着,就是不让他们踏进唐朝国境线一步。接着挥舞大棒,调集军队,在回鹘提出向唐朝借几块地盘安身并先动手的时候,毅然果断地出兵反击,大破回鹘,斩首一万俘虏两万,从此回鹘不足为患。
外患是回鹘,内忧是藩镇。穆宗河朔再叛之后,朝廷对收复河北三镇已经不抱任何幻想,只求守住其他地方。但经过穆宗敬宗的瞎折腾,今天山西东南部、河北西部的昭义镇也想尝尝独立的滋味,开始反叛朝廷。武宗和李德裕坚决镇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将昭义镇平定,重新收归朝廷。
武宗是被宦官扶上台的,他清楚地知道,宦官能立他也能废他,所以即位后就小心翼翼地限制缩小宦官权力。选了两个胆小怕事、老实巴交的宦官来当枢密使,尽量减少他们对朝政的干预。最终在李德裕的帮助下,会昌三年(843)六月十六日把仇士良这个大太监给赶出朝廷,没几个月仇士良就一命呜呼。
在位期间,武宗还发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唐朝的皇帝虽然姓李,把老祖宗老子李耳的道教奉为国教,但也比较热衷佛法无边,对佛教也很抬举。毕竟意识形态这玩意,还是兼容并包比较好,不管您是什么分子,总有一款适合您。
但武宗偏偏是唐朝最不佛系的皇帝。从即位开始,武宗就开始拆寺庙。会昌五年(845)七月,灭佛运动进入高潮,武宗下诏将全国寺庙关停并转,长安洛阳各保留四座寺庙,一座庙30个和尚。地方上一个州县保留一个,大庙20个和尚,中庙10个,小庙5个,其他寺庙全部限期拆除,和尚尼姑还俗,铁制的佛像烧毁炼铁打农具,铜制的回炉铸成钱币。
武宗灭佛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这一时期的佛教寺院已经不再是青灯黄卷,木鱼声声,而是变身大财团、大庄园,侵占了大量劳动力和土地,和政府争夺人口税源,极大影响了朝廷的财政收入。经过武宗灭佛,全国拆掉大小寺庙44600多所,没收良田几千万亩,26万多和尚尼姑还俗,寺庙的15万奴婢回到朝廷手中。政府的腰包一下子鼓起来。
武宗灭佛也和他迷信道教有关。会昌五年(845)九月,他开始服用道士炼的长生不老仙丹。年底感到不舒服,道士告诉他是在脱胎换骨。武宗就没看太医,继续吃仙丹,病情加重。会昌六年(846)三月二十三日,武宗和哥哥文宗一样在33岁的年龄驾崩,在位7年。
武宗勉强撑住了大唐的危局,继任者能将他的事业发扬光大吗?武宗有五个儿子,哪个能上位登基呢?武宗驾崩了,李德裕还在,他的命运最终如何?牛李两党是哪派笑到最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