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客户的“卷”为何带不走铂科新材的利润

点击次数:194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08-08 04:22:30
四年大涨385倍,铂科新材的想象空间在“第二曲线” 作者 | 刘亚杰 编辑 | 管东生 是好还是坏,二级市场对铂科新材(300811.SZ)发出了“哈姆雷特式”的疑问。 说好,铂科新材确实好过:2024年9月24日以来,铂科新材股价从最初的

四年大涨385倍,铂科新材的想象空间在“第二曲线”

作者 | 刘亚杰

编辑 | 管东生

是好还是坏,二级市场对铂科新材(300811.SZ)发出了“哈姆雷特式”的疑问。

说好,铂科新材确实好过:2024年9月24日以来,铂科新材股价从最初的37.38元开始发力,先后在同年的10月8日(54.7元)、12月26日(59.1元),以及2025年7月31日(62.53元)三次触及阶段性高点,且三个高点还在梯次向上,最高涨幅达到61.29%。

上涨的逻辑很简单。2020-2024年期间,铂科新材在研发环节的投入可谓相当慷慨。无论研发费用额度,还是研发人员的数量,抑或整体的费用率,均维持逐年增长的态势。到2025年一季度,其研发费用率(8.09%)更是突破8%。

研发环节高投入,换来靓丽的经营报表。自2020年以来,铂科新材维持营收与归母净利润的双增长。虽然过程中曾出现阶段性降速,但向上趋势始终未变,CAGR(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35.25%与36.91%——在二级市场,研发创新型企业的价值很难被忽略。

说坏,似乎也成立。经历过第二个阶段性高点之后,铂科新材的股价开始回调,到2025年4月7日已下行至36.41元的阶段性低点,与“924”起点基本一致,完全回吐前期上涨的成果,影响因素主要来自需求侧。

铂科新材的客户中,光伏与新能源两大领域较为集中。也正是从2024年开始,前者已开始大张旗鼓落实“去产能”,导致众多不成规模的企业被淘汰;后者刺刀见红的价格战,一度导致“反内卷”呼声极高。两大客群都在做“减法”,是否影响铂科新材的业绩要画个问号。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扩大产能。”对于质疑董秘办工作人员回复有些“意外”。应对下游各行业的“去产能”“反内卷”,最好的办法竟是“踩油门”。至于原因,工作人员的说法很明确。

有些时候,下游做“减法”只是供需结构性失衡,立足全行业视角,光伏和新能源都有机会,铂科新材就有机会;更重要的是,当前业务板块中,作为“第二增长曲线”的电感元件已经步入快速增长阶段,给整体业绩上行准备了“双保险”。

“在各行业电气化逐步深入的背景下,会有越来越多的领域需要电感元件,未来这将是一个增量市场。”工作人员表示。

壹 | “加法”的烦恼

眼下,提到“去产能”与“反内卷”,二级市场就噤若寒蝉,皆因对铂科新材,以及背后的光伏、新能源行业了解过于粗粝。

铂科新材成立于2009年。华源证券报告显示,得益于成功研发铁硅和铁硅铝磁粉芯产品,得以实现行业突破;在2010年惠东生产基地一期落成后,太阳能光伏、调频空调、电动车辆等领域的客户逐步稳定,随即在软磁粉末和磁粉芯领域逐步建立影响力。

2024年财报显示,其核心业务由金属软磁粉芯、电感元件和金属软磁粉末三部分共同构成,其中金属软磁粉芯是业务“压舱石”,营收占比达到74.2%。传统客户多集中于此,自然也包括正在“去产能”“反内卷”的光伏与新能源企业。

可是下游的内部调整与上游出货量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吗?还是要数据说话。

结合IEA(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国际能源署)发布统计数据,自2021年以来,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不断提升;另据民生证券研究院报告,在全球汽车销量整体走低的同时,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和增速都在快速提升。

如此看来,光伏行业的“去产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反内卷”,其实是不同领域内结构调控企业产能的手段;立足于更高站位,市场整体的增量空间仍在,对于上游优质产品需求仍在,自然影响不到以铂科新材为代表的供应商业绩。

因此下游客户该做减法,上游供应商该做加法,双方互不影响。“既然总量在增长,就不怕行业内部的摇摆。”工作人员表示。

眼下,铂科新材的“加法”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财报数据显示,其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从2023年的-0.7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0.13亿元,涨幅达到116.96%;再看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021年与2022年均为负数,不过从2023年开始快速突破1亿元。

官方给出的解释是,通过股权激励款、受限货币资金解受限以及新增借款等筹资方式,以及正常经营以节流资金的方式,快速提升流动性。

与此同时,铂科新材在建项目环节的投入始终处于1亿元区间,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提升产能都将成为铂科新材资金的重要流向。

近期发布的公告显示,2025年2月,铂科新材完成3亿元定向增发,正是计划在已有芯片电感产品生产工艺和产线设计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芯片电感厂房标准、芯片电感环境条件、芯片电感产线布局、芯片电感自动化应用等实际需求,新建生产基地,实现系统性升级。

工作人员介绍,很多行业都需要软磁粉末产品,不过需求标准并不相同。以铂科新材的生产能力,每生产一个单位的软磁粉末,总量的98%可以用来制造磁粉芯,总量的2%可以用来制造电感元件。

由于粉末粗细不均,且呈现正态分布,难以面向某一个客户的特定需要,针对性提供产品。因此企业明确能够“满足不同客户需求”,就意味着必须具备足量产能作为基础。“没有5万吨的产能,难以提供足量一体化电感元件的生产需要。”工作人员表示。

换言之,铂科新材着力提升电感元件的同时,也能照顾到磁粉芯与软磁粉末板块产能。

贰 | “第二曲线”翻身

细心的读者一定注意到,虽然磁粉芯与软磁粉末是铂科新材的“招牌”,但增速最快的板块已经成为电感元件。

按照工作人员的说法,铂科新材启动电感元件业务已有一段时间,不过决定产业化,并认为它将成为“第二增长曲线”是在2023年初。“当时,我们不清楚何时能迎来爆发点,却没想到爆发点马上就来了。”按时间点来看,工作人员提到的“爆发点”,指的是GPT-4的发布。

财报可以作为证明:2020-2022年期间,铂科新材电感元件的收入仅从0.01亿元增长到0.2亿元,19倍增幅看似可观,实则整体业绩占比从0.2%降至0.19%;2023年板块收入大幅提升415%,2024年继续大增274.76%,业绩占比提升到23.21%;2020-2024年涨了385倍,CAGR达到337.99%,在三大业务板块中表现最为优异。

从工作人员的表述,大涨的逻辑似乎更贴近于偶然事件的催化;实则半导体行业发展过程中,一些结果可以称为必然。

在集成电路领域,尤其是服务器、通讯电源、GPU、FPGA、电源模组等产品中,小型化、轻量化、低功耗的电感解决方案,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需要,带动整个行业进步,倒逼上游电感元件企业技术升级,推出更为多元的产品。

对铂科新材而言,这家公司已经掌握“材料研发-磁粉芯生产-电感制造”一体化技术,眼下只是沿着下游企业明确的方向升级产品,这并非难事。“只要人工智能赋能各行业的趋势不变,高频化、大功率、小体积的电感元件就会有更多的用武之地,这个趋势不可逆。”工作人员表示。

客观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有报道显示,已经有众多厂商推出基于英伟达Blackwell架构芯片方案的AI服务器。这些产品能够提升运算效率,日常功耗从300-600W大幅提升至1000-1200W。更高功耗,推高单台服务器电感用量增长2-3倍,需要更高规格的一体成型电感。

按照目前市场价格计算,使用一体成型电感的服务器,ASP(Average Selling Price,平均销售价格)约为普通服务器的5-8倍。如此看来,随着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不断拓宽,这也给电感元件厂商创造出更多的机会。

有信息显示,铂科新材电感元件已经进入英伟达供应链,这也让其毛利率与净利率在经历过2021年的双下滑后回正。只是某种程度上,这只是一个开始。

工作人员介绍,铂科新材拓展市场的模式,是工程师先行与客户工程师对接,推进解决方案入围测试;在通过测试并获得认证后,进入供应链企业名录;最后与集成商合作,将自己的产品与集成商的方案结合,满足客户实际需要。

通常情况下,这些集成商具备产品力,更重要的是它们既了解上游方案商的产品属性,又能对接下游需求侧的具体要求,在产业链中承上启下。对铂科新材而言,通过与集成商合作,不仅能拓宽客户资源,还能省去客户管理的大量工作,对其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对铂科新材而言)电感元件板块的收入占比超过磁粉芯只是时间问题。”工作人员表示。

叁 | 做自己

果真按照设想,新一批的大客户群置换“旧面孔”,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儿。

一旦电感元件收入超过其他版块,也就意味着铂科新材的主要客户,将从固德威(688390.SH)、比亚迪(002594.SZ)、格力电器(000651.SZ)、美的集团(000333.SZ)等企业,转变为华为、英飞凌、英伟达等企业,过去的“磁粉芯供应商”变成“半导体服务商”。

资本市场中,并不缺少第二增长极后来居上的例子。《半导体设备增长812.94%,微导纳米没有估值焦虑》曾经介绍,掌握薄膜覆盖技术的微导纳米(688147.SH),就一边在传统光伏领域耕耘一边向芯片制造设备方向突进,如今的铂科新材也在做类似的事。

只是从工作人员的态度,不难看出铂科新材并不十分看重身份的转变。

“从事电感元件开发的企业,主要来自两个领域。”工作人员表示,一类是集成商,在采购核心零部件以后,打包解决方案并销售给客户;一类是软磁粉末生产商,逐步向下游市场拓展以占领新的生态位。

相比前者,后者的优势在于技术能力。作为后者的代表,铂科新材更看重的,还是尽快获得更多的市场空间。“客户与供应商相互配合,才能达成更好的效果。

如果供应商不具备材料技术的基础,很难完整高效理解用户需求,推出高质量的产品。”工作人员表示。

因此在很多时候,铂科新材会让度一定利润空间,目的正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站稳生态位。

工作人员表示,在电感元件市场,短期内铂科新材还是要扮演二级供应商的角色,面向终端客户提供产品。虽然中间商的出现拉长了利益链条,从中赚取一部分差价;不过通过这种模式,铂科新材能够更聚焦,集中精力强化核心竞争力。

何况放眼长远未来,越来越多传统行业将迎来电气化的改造。在进入这些领域后,铂科新材将会被贴上更多的标签,因此明确自身核心竞争力,不必过分关注二级市场对其价值的认知与判断,是其长期坚守的原则。

“目前,主流半导体厂商已对铂科新材有深刻印象,逐步向更大市场渗透只是时间问题。”工作人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