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来源:《孙中山全集》、《建国方略》、《国父实录》、《革命逸史》、《民国史料丛刊》等相关史料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1925年3月12日,北京铁狮子胡同。
上午九点三十分,协和医院的医生们围在一张病床前,记录着最后的时刻。
床上躺着的是一个59岁的男人,他的名字叫孙中山。
从1月26日确诊为肝癌晚期到现在,不过短短四十多天,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革命领袖已经瘦得不成样子。
就在去世前十七天的2月24日,孙中山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口述了三份遗嘱。
汪精卫执笔记录下《国事遗嘱》和《家事遗嘱》,鲍罗廷、陈友仁、宋子文、孙科记录下英文口述的《致苏俄遗书》。
当时在场的还有何香凝、邹鲁、戴季陶、邵元冲、吴敬恒、戴恩赛等人,他们都在遗嘱上签了字作为见证。
3月11日凌晨,孙中山在遗嘱上补签了自己的名字。
那份《国事遗嘱》里有这样一段话:"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
"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12日凌晨1时30分,孙中山开始频繁辗转,气息越来越微弱。
围在床边的人们听到他用极其微弱的声音反复念叨着:"和平……奋斗……救中国……"这是他留给世界的最后声音。
消息传出后,北京各界人士纷纷前来吊唁。
3月19日,灵柩从协和医院移往中央公园社稷坛时,送殡队伍从东单三条一直排到中央公园,沿途观礼的民众人山人海。
航空署派出四架飞机在上空盘旋致敬。据当时的报纸记载,送殡民众超过三十万人。
这位被后人尊称为"国父"的革命先驱,一生组织了十次武装起义,九次以失败告终。
他三次建立政权,又三次被迫下野;他创立的政党内部派系林立,他信任的部下最终背叛了他。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政治上屡遭挫折的人,却被无数人追随,被历史铭记。
【一】从翠亨村走出的革命者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他的乳名叫帝象,这个名字来源于一个传说——他的母亲杨太夫人曾梦见村庙的北帝披发现形,不久就生下了他,因此给他取名"帝象",还让他认北帝为"契爷"。
孙中山在家中排行第五,有兄弟姐妹六人,但二兄、三姐早夭。
他的父亲孙达成年轻时曾在澳门当过鞋匠,母亲杨氏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
家里主要靠种田为生,日子过得很清苦。
六岁时,孙中山就要跟着四姐上山打柴、拾猪菜,稍大一些,各种农活都要干。
1871年,孙中山的长兄孙眉远赴檀香山谋生。
孙眉比孙中山大12岁,17岁就离开家乡到南太平洋群岛的檀香山"捞生活"。
起初在农牧场当雇工,后来向当地政府申请开垦荒地,开办畜牧场。
经过多年打拼,逐渐成为当地有名的华侨资本家,家里的经济状况也因此有了很大改善。
1875年,9岁的孙中山进入村塾读书。
第一位老师是个瘾君子,经常因为烟瘾发作而旷课。
后来换了一位叫程君海的老师,此人博通经史,对学生的思想启迪很有一套。
据当时的同学陆华显回忆,程君海经常给学生讲述满清入关、残杀汉人、兴文字狱等历史,使听者民族思想油然而生。
孙中山从小就表现出反叛精神。
村里流传着一个"石头仔"的故事:有一家开豆腐店的人家,两个儿子经常欺负年幼的孙中山。
有一次,孙中山忍无可忍,拿着一块石头追到豆腐店,一石砸破了正在煮的豆腐浆锅。
事后孙中山的父母主动赔偿,但"石头仔"这个外号却流传了下来。
1879年5月,13岁的孙中山随母亲远赴檀香山,投奔哥哥孙眉。
孙眉把弟弟送进了英国基督教公理会主办的意奥兰尼学校读书。
这是一所英式学校,课程包括英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理、地理、历史等,完全是西方式的教育体系。
孙中山在这里第一次系统地接触到西方文明,了解到华盛顿、林肯等民主革命先驱的事迹。
在檀香山的几年,对孙中山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亲眼看到了西方社会的民主制度,体验到了与中国完全不同的社会氛围。
1882年7月,孙中山从意奥兰尼学校毕业,获得英文文法优胜奖。随后进入檀香山最高学府奥阿厚书院继续深造。
1883年,17岁的孙中山回到翠亨村。在国外接受了四年西式教育的他,对家乡的贫穷落后感到震惊。
他开始在村里宣传改革思想,倡议修桥筑路、架设街灯、清洁街道。
他还经常向村民讲述在檀香山的见闻,抨击清政府的腐败。
这年秋天,孙中山做了一件震惊全村的事。
他和好友陆皓东一起,跑到村里的北极殿,损毁了北帝和金花娘娘的神像。
他对围观的村民说:"你看我把北帝的手指掰断了,胡子扯掉了,金花娘娘的脸划花了,它们都不能阻挡和躲避,还不是对着我笑眯眯的。它们自己都不能保护和帮助自己,又怎么能够保佑我们呢?"
这个举动在当时的农村社会无异于大逆不道。
村民们认为他亵渎神灵,会给全村带来灾难。
孙中山的父亲不得不答应重修神像,并责令儿子离开家乡前往广州。这件事成为孙中山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从此走上了求学和革命的道路。
到广州后,孙中山先后进入拔萃书院、中央书院(后来的皇仁书院)读书。
1884年,他与外沙村的卢慕贞结婚,后来生下一子二女。
1886年,孙中山进入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创办的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堂学习。
在这里,他结识了三合会首领郑士良,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反清的秘密组织。
1887年9月,孙中山转学到香港雅丽氏医院附设的西医书院(香港大学医学院前身)。
在香港的五年里,他不仅学习医学,还广泛涉猎政治学、军事学、历史学、物理学、农学等各种知识。
同学们称他为"通天晓",意思是无所不知。
1892年7月,孙中山以第一名的成绩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
之后到澳门镜湖医院任义务西药师,不久自设中西药局。
他医术精湛,尤其擅长外科和肺病治疗,对贫穷病人免费诊治送药。不到两三个月,就"声名鹊起"。
1893年,因为受到葡籍医生的排挤,孙中山转到广州行医,在西关冼基创设"东西药局"。
他以行医为掩护,广交朋友,秘密进行反清活动。
这时的孙中山已经不满足于做一个医生,他的志向是"医国"——拯救整个中国。
1894年1月,孙中山写了一份长达八千多字的《上李鸿章书》,系统阐述了他的改革主张,包括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等内容。
6月,他和陆皓东北上天津,希望面见直隶总督李鸿章。
然而李鸿章根本没有接见他们。这次碰壁让孙中山彻底放弃了改良主义的幻想,决心走武装革命的道路。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这标志着孙中山正式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从一个农家子弟到革命领袖,孙中山用了28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个转变。
【二】屡败屡战的革命生涯
孙中山的革命生涯,可以用"屡败屡战"四个字来概括。
从1895年到1911年,他直接领导和策划了十次武装起义,除了最后的武昌起义成功外,前九次全部失败。
这些失败的起义,每一次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孙中山从未放弃。
第一次起义是1895年10月26日的广州起义。
这次起义筹备了大半年,孙中山在香港设立了指挥机关"乾亨行",联络了会党、绿林、新军等各路人马。
起义计划分十路进攻,准备趁重阳节扫墓人多时发动。
杨衢云在香港负责招募人员和筹集武器,陆皓东设计了青天白日旗作为起义军旗。
然而,就在起义前夕,计划泄露了。
叛徒朱湘向当局告密,两广总督谭钟麟派兵包围了起义据点。
更糟糕的是,香港的援军因为种种原因推迟了两天才能出发。
孙中山不得不临时取消起义计划,但消息没有及时传达,已经上船的朱贵全、丘四等40多人在广州被捕。
陆皓东为了销毁兴中会会员名册,冒险返回总机关,不幸被捕。
他受尽钉插手足、铁锤凿齿等酷刑,始终不肯供出同党。
最后英勇就义,成为辛亥革命的第一位烈士。清政府悬赏一千两白银通缉孙中山,他开始了长达16年的流亡生涯。
第二次起义是1900年10月的惠州起义。
这次起义由郑士良在惠州三洲田发动,一度发展到两万多人,先后攻占了三多祝、白芒花、永湖等地。
孙中山在日本横滨设立指挥部,筹集武器弹药支援。起义军在初期取得了一些胜利,甚至击毙了清军的一名副将。
但关键时刻,日本政府态度发生变化,扣押了准备运往中国的武器。
失去外援的起义军弹药耗尽,被迫解散。
郑士良撤退到香港后,在1901年8月被清廷派人毒死。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它是20世纪中国武装反清的第一枪,影响深远。
接下来的几年,孙中山把起义的重点转向两广和云南边境地区。1907年是起义最频繁的一年,先后发动了五次起义:
5月的潮州黄冈起义,由许雪秋、陈涌波领导,起义军一度占领了黄冈城,但很快被镇压。
6月的惠州七女湖起义,由邓子瑜领导,坚持了半个月。
9月的钦州防城起义,由王和顺领导,攻占了防城县城。
10月的镇南关起义,孙中山亲自参加战斗,这是他唯一一次亲临前线指挥作战。
12月的镇南关炮台起义,由黄明堂领导,占领了几个炮台。
1908年,孙中山又组织了钦州、廉州起义和云南河口起义。
其中河口起义规模较大,黄兴亲自指挥,起义军一度控制了河口一带六个县,坚持了一个多月。但最终因为弹药不足、指挥失当而失败。
1910年2月的广州新军起义,是辛亥革命前的倒数第二次起义。
这次起义计划策动广州新军,但因为联络不当,起义还没开始就被镇压了。倪映典等人被捕牺牲。
最惨烈的是1911年4月27日的黄花岗起义。
这是孙中山组织的第十次起义,也是规模最大、准备最充分的一次。
同盟会在香港设立统筹部,黄兴任总指挥,从南洋等地筹集了大量经费,购买了大批武器。起义计划分十路进攻两广总督署。
4月27日下午5点半,黄兴率领敢死队120多人攻打总督署。
但原定的十路人马只有黄兴这一路按时行动,其他各路或观望或撤退。
起义军孤军深入,在广州城内血战一天一夜。黄兴手指被打断两根,方声洞、林觉民、喻培伦等86人壮烈牺牲。
事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险收殓烈士遗体,葬72具于黄花岗,这就是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震撼了清朝统治,为几个月后的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统计这十次起义,直接参与的有数万人,牺牲的革命党人超过千人,耗费的经费难以计算。
从军事角度看,这些起义几乎都是失败的。
它们失败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因为泄密,有的是因为协调不当,有的是因为武器不足,有的是因为指挥失误。
但这些起义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军事层面。
每一次起义都是对清朝统治的沉重打击,都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
更重要的是,这些起义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革命骨干,传播了革命思想,为辛亥革命的最终成功奠定了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孙中山本人除了镇南关起义外,从未亲自参加过战斗。
他的主要工作是在海外筹款、购买武器、联络各方势力。
有人因此批评他是"远距离革命家"。
但实际上,这种分工是必要的。作为革命领袖,孙中山需要在安全的地方进行全局指挥和资源调配。
这十次起义的经费主要来自海外华侨的捐款。
据不完全统计,仅黄花岗起义就耗资18万港元,相当于今天的数千万元。
许多华侨为了支持革命,变卖家产,倾其所有。
新加坡华侨陈楚楠、张永福,马来亚华侨陆秋泰,越南华侨黄景南等人,都是革命的重要资助者。
【三】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这次起义原本不是孙中山直接领导的,他当时正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市进行筹款演讲。
当他从报纸上看到起义成功的消息时,第一反应是不敢相信。
但很快,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孙中山没有立即回国,而是先到英国、法国进行外交活动,争取列强的支持或至少保持中立。
12月25日,他才回到上海。
此时,已有17个省份宣布独立,革命形势一片大好。
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以16票对1票的绝对优势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就职典礼在前两江总督署举行,场面庄严而简朴。
孙中山身穿大礼服,在各省代表和外国领事的见证下,宣读了誓词:"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孙中山很快就发现,当临时大总统远比搞革命困难得多。
首先是财政问题。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国库里只有10元钱。
政府的日常开支、军队的粮饷、官员的薪水,处处需要钱,但钱从哪里来?孙中山试图向外国银行贷款,但列强都在观望,不愿意支持这个前途未卜的新政府。
为了筹钱,临时政府想尽了办法。
发行公债,但没人认购;征收税赋,但各省都说没钱;甚至有人提议把南京明孝陵卖给日本人。
孙中山本人把华侨捐给他的几万元私人款项全部充公,但这点钱对于政府开支来说杯水车薪。
其次是军事问题。
临时政府名义上是全国政府,实际上只控制了南方几个省份。
北方仍在袁世凯的北洋军控制之下。
而且,即使是支持共和的南方各省,军队也是各自为政。
江苏的军队不听安徽的指挥,湖南的军队不服湖北的调遣。孙中山这个大总统,手里没有一兵一卒,完全是个"光杆司令"。
最棘手的是袁世凯问题。
袁世凯掌握着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北洋军,有十几万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部队。
他表面上支持共和,实际上野心勃勃。南北议和期间,袁世凯一面与南方谈判,一面逼迫清帝退位,玩弄权术游刃有余。
面对这种局面,革命党内部产生了严重分歧。
有人主张继续北伐,彻底消灭袁世凯;有人主张妥协,让袁世凯当总统以换取和平统一。
孙中山权衡再三,最终选择了妥协。他认为,只要袁世凯宣誓效忠共和、遵守约法,可以让他当总统。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布退位。
第二天,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推荐袁世凯继任。
他在辞职咨文中说:"民国新建,民权未张,是以暂留总统之职。今清帝退位,专制已除,民国统一已成,文当仁不让,誓以身先。"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
他担任临时大总统只有短短的45天。
这45天里,临时政府颁布了30多道有利于民主政治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法令,最重要的是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卸任后,孙中山被袁世凯任命为全国铁路督办。
他满怀热情地投入到铁路建设中,制定了一个宏大的计划:要在10年内修建20万公里铁路,把全国各地连接起来。他亲自设计路线,绘制地图,撰写计划书。
这个计划包括五大铁路系统:中央铁路系统从广州到北京;东部铁路系统沿海岸线;东北铁路系统连接满蒙。
西北铁路系统通往新疆;西南铁路系统进入西藏。按照他的设想,中国将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铁路网。
然而,这个计划从一开始就注定是空想。
20万公里是什么概念?当时全世界的铁路总里程也不过100万公里左右。
修建这么多铁路需要天文数字的资金,而中国政府连官员的工资都发不出。
孙中山四处游说,找外国银行贷款,找华侨募捐,但应者寥寥。
更要命的是,袁世凯根本不想让孙中山安心搞建设。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暗杀。
宋教仁是国民党的实际领导人,主张责任内阁制,对袁世凯的独裁构成威胁。他的被杀震惊全国,矛头直指袁世凯。
孙中山愤怒了。他立即从日本回国,发动"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
但这次革命准备不足,内部意见不统一,很快就失败了。孙中山再次流亡日本,一走就是三年。
在日本期间,孙中山痛定思痛,总结革命失败的教训。他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党员不够忠诚、组织不够严密。
1914年7月,他在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宣誓效忠他个人,在誓约上按手印。
这种做法引起很多人反感,黄兴、李烈钧等重要干部拒绝加入。
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激起全国公愤。
蔡锷在云南发动护国战争,孙中山也发表讨袁宣言。1916年6月,袁世凯在全国一片反对声中忧愤而死。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
1917年,段祺瑞解散国会,废弃《临时约法》。
孙中山认为这违背了共和精神,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军政府,被推举为海陆军大元帅。
这是他第二次建立政权。但这个政权从一开始就充满矛盾,桂系军阀陆荣廷、滇系军阀唐继尧只是把孙中山当作招牌,根本不听他指挥。
1918年5月,孙中山被迫辞去大元帅职务,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他在上海潜心著述,完成了《孙文学说》、《建国方略》、《建国大纲》等重要著作。
《建国方略》中提出了许多超前的设想:建设北方、东方、南方三大海港;修建三峡大坝;开发西北、开发西藏等。这些设想在当时看来是天方夜谭,但许多在后来都变成了现实。
1920年,陈炯明的粤军打败桂系军阀,控制了广东。
孙中山应邀回到广州,第三次建立政权。
1921年5月5日,他就任非常大总统。
这一次,他似乎有了比较稳固的根据地和比较可靠的军事力量。
然而,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在酝酿之中。
1922年6月16日凌晨,广州城内突然枪声大作。
驻守在观音山的粤军突然向总统府发起攻击,机枪扫射,炮弹轰鸣。
总统府卫队仓促应战,但寡不敌众。
孙中山在卫士的保护下,连夜从后门逃出,化装成医生模样,几经周折才登上停泊在白鹅潭的楚豫舰,后转移到永丰舰。
这场兵变的幕后主使,正是孙中山最信任的陈炯明。
陈炯明原本是清朝的秀才,1909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成为广东都督。
1920年,他率领粤军从福建打回广东,驱逐了桂系军阀,为孙中山第三次建立政权创造了条件。
孙中山任命他为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把军政大权都交给了他。
然而,陈炯明与孙中山在根本理念上存在严重分歧。
陈炯明主张"联省自治",反对北伐;孙中山则坚持武力统一,要打倒北洋军阀。1922年4月,孙中山免去了陈炯明的职务,双方矛盾彻底激化。
6月16日这一天,陈炯明的部将叶举、洪兆麟等人发动兵变。
他们先是切断了广州与外界的交通,然后分兵包围总统府、财政厅、兵工厂等要地。
粤军向总统府发射了三发土炮,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炮轰总统府"事件。
孙中山在永丰舰上坚守了55天。
这55天里,他一直希望能够调集各路人马,平定叛乱。
他电令在江西的北伐军回师,联络其他地方的军队,甚至寄希望于北洋政府的干预。
蒋介石闻讯从上海赶来,陪同孙中山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但形势越来越不利。7月8日,海军的三艘军舰叛变;7月9日,长洲炮台失守;粤军不断向永丰舰射击,甚至在江中布设水雷。北伐军在回师途中遭到陈炯明部队和北洋军的夹击,伤亡惨重。
8月9日,孙中山不得不离开广州,前往上海。第二次护法运动就此失败。
陈炯明的背叛对孙中山打击极大。
他在给海外同志的信中写道:"文率同志为民国而奋斗垂三十年,中间出死入生,失败之数不可偻指,顾失败之惨酷未有甚于此役者。"
"盖历次失败虽原因不一,而其究竟则为失败于敌人。此役则敌人已为我屈,所代敌人而兴者,乃为十余年卵翼之陈炯明。"
在上海的日子里,孙中山陷入了深深的反思。
近三十年的革命生涯,十次起义九次失败,三次建立政权又三次被迫下野。
他苦苦思索:为什么革命这么艰难?为什么自己信任的人会背叛?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就在这时,一个重要的转机出现了。
【四】从陈炯明叛变到联俄联共
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在上海度过了一段极其困难的时期。
没有地盘,没有军队,没有经费,革命似乎走到了绝境。但正是在这个最黑暗的时刻,孙中山找到了新的方向。
1922年8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到上海拜访孙中山。
马林向他详细介绍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特别是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方式和群众动员策略。
这次会谈给孙中山很大启发。
他意识到,中国革命之所以屡遭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群众基础。
9月,孙中山在上海召开改进国民党的会议,邀请共产党人陈独秀、李大钊等参加。
会上决定改组国民党,吸收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
这个决定在国民党内引起很大争议,许多老党员强烈反对,认为这是"引狼入室"。
与此同时,苏俄也向孙中山伸出橄榄枝。
苏俄代表越飞来到上海,与孙中山进行了长时间会谈。
1923年1月26日,两人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确立了国民党与苏俄的合作关系。宣言明确指出:"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事实上均不能引用于中国",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国民党人的疑虑。
1923年2月,孙中山离开上海返回广州。
这时,陈炯明的部将发生内讧,滇军、桂军联合将陈炯明赶出广州。孙中山重新掌握了广东的控制权,开始着手改组国民党。
10月,苏联顾问鲍罗廷到达广州,协助国民党改组。
鲍罗廷带来了苏联的革命经验和组织模式,还带来了军事援助的承诺。
在鲍罗廷的帮助下,国民党开始建立起类似苏联共产党的组织体系。
改组的阻力很大。国民党内的保守派激烈反对,他们担心共产党会夺取国民党的领导权。
邓泽如、谢持等人公开反对,甚至威胁要另立中央。
面对这种局面,孙中山展现了坚定的决心。
他说:"国民党已经腐朽,需要新鲜血液。共产党人年轻有为,充满革命热情,正是我们需要的。"
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开幕。
出席代表165人,其中共产党员约占十分之一。
大会由孙中山亲自主持,他在开幕词中说:"此次改组,为国民党成立以来之第一次,实为本党开始进行国民革命之第一步。"
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纲党章,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在新当选的中央执行委员会24名委员中,共产党员占了3名;17名候补委员中,共产党员占了7名。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等共产党人进入了国民党的领导层。
国民党一大还对三民主义做了新的解释。
民族主义不仅要推翻满清,还要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强调民主应该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则提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
这个新三民主义与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为了培养革命的军事力量,孙中山决定创办军官学校。
1924年5月,黄埔军校成立,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黄埔军校采用苏联的教育模式,既重视军事训练,也重视政治教育。
第一期学生500多人,其中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占了十分之一。
苏联的援助很快到位。
1924年10月,第一批武器运抵黄埔,包括8000多支步枪和数十门大炮。
到1925年,苏联援助的武器装备已经可以装备几个师。此外,苏联还派来了军事顾问团,帮助训练军队。
改组后的国民党焕发出新的生机。
党员人数迅速增长,从改组前的不到2万人增加到1925年的20多万人。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革命形势一片大好。
然而,孙中山没能看到革命的胜利。
1924年11月,他应冯玉祥之邀北上,商讨国家统一问题。由于长途跋涉和北方严寒,他的肝病复发。1925年1月26日,北京协和医院确诊他患的是肝癌晚期。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孙中山仍然惦记着国家的前途。
他在遗嘱中写道:"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他还特别嘱咐:"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五】用人识人的得与失
评价一个领导者的优劣,用人是一个重要维度。孙中山在用人方面,既有独到之处,也存在明显短板。
孙中山用人最大的特点是不拘一格。
在他身边聚集的革命者,背景极其复杂:有留学生,也有土秀才;有富商巨贾,也有贩夫走卒;有知识分子,也有会党分子;有基督徒,也有佛教徒。
只要认同革命理念,愿意为推翻专制而奋斗,孙中山都愿意给予机会。
以同盟会的组成为例。
1905年8月20日,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时,参加者包括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不同派系的成员。
这些人原本各自为政,甚至互有矛盾。但孙中山以其个人魅力和崇高威望,将他们团结在一起,形成了统一的革命组织。
孙中山特别善于发现和培养年轻人。
黄兴原本是湖南的教书先生,第一次见孙中山时只有30岁。
两人在革命策略上有分歧,但孙中山看重黄兴的才华和勇气,推举他担任同盟会执行部庶务,成为革命党的军事领袖。
后来黄兴成为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与孙中山并称"孙黄"。
宋教仁是另一个例子。他性格倔强,经常公开批评孙中山的主张。
但孙中山不以为忤,反而重用他,让他负责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宋教仁后来成为国民党的实际领导人,提出的责任内阁制构想对中国宪政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廖仲恺、朱执信、胡汉民等人,都是孙中山一手提拔起来的青年才俊。
他们大多二三十岁就担任重要职务,在革命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孙中山曾说:"革命事业需要青年,青年是国家的未来。"
孙中山用人的另一个特点是重视海外华侨。
他一生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海外度过,与华侨建立了深厚的联系。
许多华侨不仅为革命提供经费,还直接参与革命活动。
如新加坡的陈楚楠、林义顺,马来亚的余东璇,美国的司徒美堂等,都是革命的中坚力量。
然而,孙中山在识人方面也有严重不足。
他过于相信人的善意,对人性的复杂认识不足。这使他多次被背叛,付出惨重代价。
最典型的是陈炯明事件。
陈炯明跟随孙中山多年,孙中山对他信任有加,把广东的军政大权全部交给他。
即使有人提醒陈炯明可能有异心,孙中山也不以为然。
直到兵变发生,他还不敢相信陈炯明会背叛自己。事后他痛心地说:"我一直把他当兄弟看待。"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1913年二次革命期间,江西都督李烈钧原本答应起兵讨袁,但临阵退缩;广东都督胡汉民也是口头支持,实际观望。这些人都曾是孙中山的亲信,关键时刻却各有打算。
孙中山用人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过于依赖亲属和同乡。
他的夫人宋庆龄担任秘书,妻弟宋子文负责财政,连襟孔祥熙也身居要职。
广东籍的干部在国民党中占很大比例,如胡汉民、廖仲恺、朱执信、许崇智等都是广东人。
这种做法虽然有利于增强凝聚力,但也造成了派系之争。
【六】历史地位与现实启示
孙中山去世后,关于他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
支持者称他为"国父"、"革命先行者";批评者认为他是"失败的理想主义者"、"空想家"。客观地评价孙中山,需要把他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考察。
从革命成就来看,孙中山确实没有亲手建立一个统一、民主、富强的中国。
他组织的十次起义九次失败,三次建立的政权都很短命。
他设计的建国方案大多没有实现,他信任的人背叛了他,他创立的政党在他死后分裂了。
如果单纯以成败论英雄,孙中山算不上成功。
但历史的评价不能如此简单。
孙中山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纪元。
在他之前,中国的反抗斗争都是改朝换代式的,目标是推翻一个皇帝,拥立另一个皇帝。
孙中山第一个明确提出要推翻整个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变革。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虽然在理论上还不够完善,但它第一次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明确的纲领。
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这些理念深入人心,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即使在今天,这些理念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孙中山的《建国方略》虽然在当时看来不切实际,但其中许多设想都具有前瞻性。
他提出的建设三大港口、修建三峡大坝、开发西部等构想,在几十年后都变成了现实。
他规划的铁路网,虽然他生前一公里都没修成,但今天中国的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14万公里,高铁里程更是世界第一。
孙中山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物质建设上,更重要的是思想启蒙。
他引进了西方的民主理念,传播了科学精神,提倡男女平等,反对封建迷信。
这些思想观念的传播,对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组织建设方面,孙中山创立的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开创了现代政党政治的先河。
他后来改组国民党,引入苏联的组织模式,建立了严密的组织体系。
这些经验为后来的政党建设提供了借鉴。
孙中山的国际视野也值得肯定。
他一生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海外度过,对西方社会有深入了解。
他提出的"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的主张,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他与苏俄的合作,打破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包围。
当然,孙中山也有明显的局限性。
他过于理想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复杂性认识不足。
他设计的政治制度过于西化,没有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他在用人上存在问题,过于相信个人品德,忽视了制度建设。
孙中山的革命方式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他过分依赖军事冒险,忽视了群众基础。
十次起义大多是少数人的密谋,缺乏广泛的社会动员。直到晚年联俄联共,接受"扶助农工"的主张,才开始重视工农群众的作用。
从领导力的角度看,孙中山有其独特之处。
他不是一个成功的军事指挥官,也不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但他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和精神领袖。
他的人格魅力、革命精神和崇高理想,吸引了无数人追随。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仍然有人愿意为他的事业献身。
孙中山的一生,是不断失败又不断奋起的一生。
他的可贵之处在于,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从未放弃理想。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回顾孙中山的一生,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
第一,社会变革需要理想主义者。
虽然理想主义者往往会失败,但没有他们,社会就不会进步。孙中山虽然没有实现他的理想,但他播下的种子在后人手中开花结果。
第二,革命需要正确的道路和方法。
孙中山早期的革命之所以屡遭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脱离群众,依靠少数精英。晚年转向"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才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第三,领导力不只是权力和地位,更是精神和理想的感召。
孙中山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实权,但他的精神影响力超越了时空。
第四,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依靠组织和制度。
孙中山过分相信个人品德和个人关系,忽视了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这是他屡遭背叛的重要原因。
第五,中国的现代化不能简单照搬西方模式,必须结合中国国情。
孙中山的许多设想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过于理想化,脱离了中国实际。
1929年6月1日,孙中山的灵柩从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那一天,从中山码头到中山陵,十几公里的道路两旁站满了送行的民众。
人们自发前来,向这位"为中国革命奋斗终生"的先行者致敬。
今天,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回望孙中山,会发现他既不是完人,也不是失败者。
他是一个时代的开创者,一个民族的觉醒者。
他用自己的一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辟了道路。
虽然他没有看到理想的实现,但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正如他的墓志铭所写:"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永垂不朽!"
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纪念,更是对一个时代、一种精神的纪念。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孙中山的名字将永远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