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聊个事,这事儿发生在三国时期,但道理放到今天来看,也特别有嚼头。
话说刘备带着一帮兄弟,辛辛苦苦大半辈子,终于拿下了益州,也就是今天的四川一带。
这地方在当时可是块宝地,号称“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人口也不少。
对于一直颠沛流离的刘备团队来说,这无异于一家创业公司奋斗多年,终于成功上市了。
公司上市了,老板最高兴的事是什么?
当然是给跟着自己一路苦过来的元老们分红利、分股权。
刘备也是这么想的,他大手一挥,决定把成都城里那些原来属于前任官员的豪宅、良田,全部分给手下的将军们。
这在当时看,合情合理。
大家跟着你出生入死,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打拼,现在成功了,给点物质奖励,既是犒劳,也能进一步稳固人心,让大家更有干劲儿。
一时间,整个集团上下都洋溢着喜悦的气氛,估计不少将军已经在盘算着挑哪套房子,怎么安顿家人了。
可就在这个时候,有人站出来泼了盆冷水。
这个人就是赵云,赵子龙。
他在众人面前,很严肃地对刘备说,主公,这事儿不妥当。
这一下,气氛就有点尴尬了。
白送的好处,而且是老板主动给的,你不但不要,还公开反对,这是什么意思?
是嫌少,还是故意表现自己清高,跟大伙儿不一样?
当时肯定有很多人心里犯嘀咕。
但赵云接下来说的话,就不是简单的清高或者客气了,而是一套非常有远见的政治和经济考量。
他先是引用了西汉名将霍去病的一句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这句话的意思是,北方的强敌匈奴还没有被消灭,国家还处在危险之中,我怎么能先顾着安顿自己的小家呢?
赵云借用这句话,是想提醒刘备和在场的所有人,别忘了咱们的初心。
咱们的目标是“匡扶汉室”,北边有强大的曹操,东边有虎视眈眈的孙权,革命尚未成功,现在就沉浸在胜利的喜悦里,开始瓜分战利品,是不是有点太早了?
这是一种战略层面的提醒,是让大家不要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要保持清醒和斗志。
这第一层意思,是讲格局,讲理想。
但如果光是这样,还不足以体现赵云的过人之处。
他更高明的地方在于第二层意思,这层意思直接关系到刘备集团能不能在益州这块新地盘上站稳脚跟。
他接着分析说,益州的老百姓刚刚经历了战乱,人心惶惶,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安定和休养生息。
我们作为新的统治者,应该把这些田地和房屋还给当地的百姓,让他们有地可种,有房可住。
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安下心来从事生产,我们才能真正赢得民心。
民心稳了,益州才能成为我们坚实的大后方,我们才有资本去和曹操、孙权争天下。
反过来,如果我们现在就把这些房产田地据为己有,那在老百姓眼里,我们和之前那些搜刮民脂民膏的军阀有什么区别?
我们这不就是赤裸裸地在和老百姓争夺利益吗?
这番话,可以说是点到了问题的要害。
刘备集团对于益州来说,是外来户。
一个外来的管理团队,要想真正地掌控这个地方,最关键的不是让自己的核心成员过得多舒服,而是要让这片土地上的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你、支持你。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自古皆然。
赵云看得非常透彻,他认为,民心这笔无形资产,远比几座豪宅、几百亩良田要珍贵得多。
这是一种非常朴素但又极其深刻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他是在告诉刘备,我们打天下的目的,不是为了少数人能住上大房子,而是为了让天下的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只有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我们的事业才有根基,才能长久。
可惜的是,当时的刘备并没有完全听进去。
或许是他觉得,安抚浴血奋战的功臣是眼下最要紧的事;或许是他认为,先把内部人的利益分配好了,团队才能稳定。
总之,他最终还是把房子和地分了下去。
赵云坚持自己的原则,一间房、一寸地都没有要。
这个举动,在当时可能让一些同僚觉得他有点不合群,甚至有点“装”。
但时间是最好的证明。
分房这件事过去没几年,蜀汉就迎来了一次巨大的打击。
关羽大意失荆州,兵败被杀。
刘备为了给二弟报仇,不顾众人劝阻,倾全国之力发动了夷陵之战。
结果大家都知道,陆逊一把火,烧掉了蜀汉的精锐部队和多年积蓄,刘备本人也因此一病不起,最终在白帝城托孤。
这一战,让蜀汉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
之后,诸葛亮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连年北伐,国力消耗非常严重。
打仗需要什么?
需要钱粮,需要人力。
这些负担最终都压在了益州百姓的身上。
当初那些被分给少数将领的田地,如果掌握在国家手里或者分给百姓耕种,本可以提供更多的税收和粮食,支撑国家的运转。
但现在,它们成了私产,国家的财政基础实际上被削弱了。
大约五十年后,蜀汉灭亡。
根据史书记载,蜀汉灭亡时,全国的人口只剩下九十多万,而在西汉时期,光是一个益州的人口就达到了数百万之巨。
虽然这期间有战乱、有瘟疫等多种因素,但人口的急剧下降,也反映出这片土地上的百姓生存压力之大,国家的经济基础已经非常脆弱。
当年的“天府之国”,变得萧条破败。
这个时候,人们再回过头去看赵云当年的那番话,才真正明白他的高明之处。
他不要房子,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而是他看到了一片土地、一个政权长治久安的根本所在。
他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守护这个新生政权的根基,那就是民心和民力。
他深知,把资源过度集中在少数权贵手中,必然会损害大众的利益,最终掏空整个国家的底子。
相比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的同僚,赵云的这种远见卓识,在那个时代显得尤为可贵和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