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公示就能让一座城市的交通话题炸开了锅?2025年6月23日,《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公布,滨江东路站、怡乐路站等4个站点直接“消失”!消息一出,滨江东的居民急得直跺脚,轨道交通迷们也争论不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先看看受影响最大的人怎么说。滨江东的居民本来盼着家门口就能坐上城际铁路,5分钟直达目的地。这下倒好,现在从佛山去滨江东,得在芳村换11号线,再到五凤换10号线,全程29分钟!原本10分钟不到就能直达的,现在得多花近20分钟。还有从艺洲路去滨江东的,原本5分钟的直线距离,现在得绕来绕去,换乘两次,足足40分钟!这时间差,谁受得了?
不过,轨道交通迷们关注的点不太一样。他们担心天河路站的换乘效率会变差。但别着急,其实地铁网早就有“代偿机制”了。要是想去滨江东,从西塱/花围方向走,可以在芳村换乘1/22号线到西塱;从东晓南方向,可以在市二宫换2号线或者在琶洲换11号线;五羊邨方向更方便,坐12号线就能直达。而且经过实验,从芳村到体育西路25分钟,从磨碟沙过去22分钟,通达性其实没受多大影响。
这砍站的决策,真的就只是让大家出行变麻烦了吗?其实这里面藏着三大“获益维度”。是经济效益,少建4个站点,能省下不少钱,还能缩短整条线路的运行时间。运营效率提高了,停靠的站点少了,火车跑得更快了。最后,这能强化广佛莞这条主轴通道的功能,让三个城市联系更紧密。这么一看,好像也不全是坏事?
城市规划可不是拍脑袋决定的,这里面有个“残酷算术”。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说,枢纽选址效率H=(P×C)/(D×I),P是人口密度,C是商业浓度,D是替代方案距离,I是基建投入。把滨江东的数据代进去,虽然住宅区人口密度高,但商业浓度不够,综合算下来,这个站点的枢纽值没达到必须建的标准。
城市发展就是这样,总有两难的时候。是照顾少数家庭的通勤便利,还是考虑100万纳税人的资金效率?现代基建就像个冷酷的数学家,必须算好这笔账。不过,大家也别干着急,现在登录“粤轨研查平台”,输入自己的出行路线,就能生成个性化的补偿方案。你觉得这次砍站决策合理吗?有没有影响到你的出行?欢迎在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