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辆宾利缓缓驶过成都街头,后视镜里却没有熟悉的奥迪、宝马、奔驰同行——这不再是想象,而是2024年成都车展的真实写照。
我们习惯用“车水马龙”形容城市的繁华,但今年的成都车展,更像是被按下静音键的豪华派对:灯光依旧璀璨,展台依旧精致,可曾经争奇斗艳的德系三强却集体缺席。更令人意外的是,不只是BBA,连保时捷、捷豹路虎、林肯、英菲尼迪这些常客也悄然退场。这场本该热闹非凡的西南车市盛宴,突然变得冷清起来。
这背后,不是偶然,而是一场行业变局的缩影。
过去,车企把车展当作“秀肌肉”的主战场。谁的展台更大,谁的发布会更炫,谁就能抢占 headlines。可如今,消费者不再为一场华丽的发布会买单。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大型车展平均观众停留时间比五年前下降了40%,而同期线上看车视频的播放量却增长了3倍。用户注意力早已转移,车企自然也要重新算账。
办一场国际级车展,成本动辄上千万。从展台设计、运输、搭建到人员差旅、媒体投放,哪一环都不便宜。而换来的,可能只是几天的曝光和一堆无效线索。相比之下,一场精准的直播活动,花十分之一的钱,就能触达百万级潜在客户。你说,谁还会执着于“重资产”的传统模式?
我一个做汽车营销的朋友前阵子跟我吐槽:“现在客户问的不是‘你们展台在哪’,而是‘你们抖音账号多少?’” 这句话像一记耳光,打醒了那些还沉迷于线下仪式感的品牌。用户要的是即时互动、真实体验、便捷服务,而不是在拥挤的展馆里看一辆不能试驾的车。
更深层的原因,是市场重心的迁移。成都车展曾是“西南门户”,但如今,新能源的主战场早已转向长三角、珠三角。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这些品牌,重心在华东和华南的交付、服务与用户运营。他们宁愿把钱花在建超充站、搞用户社区上,也不愿在一场区域性车展上“烧钱”。
有意思的是,缺席的多是传统豪华品牌,而留下的,却是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比亚迪、吉利、长城、长安,甚至小米、华为加持的“新势力”们。他们在展台上大张旗鼓,用智能座舱、城市NOA、固态电池这些新概念吸引年轻人。这像不像一场无声的权力交接?
有人可能会反驳:豪华品牌只是“战略性缺席”,不是退出。可问题是,战略调整的次数多了,就成了战略退却。当奔驰把发布会搬到柏林的森林里,宝马选择在慕尼黑总部搞科技日,奥迪干脆用一场线上发布会揭晓新电动平台——它们不是不发声,而是换了频道。
这让我想起一个比喻:以前车企是电影院里的大片导演,必须靠首映礼引爆市场;现在,他们更像是流媒体平台的制片人,更关心用户什么时候点开、看了多久、有没有续订。
那么问题来了:未来的车展,还会存在吗?或许会,但角色一定变了。它不再是最核心的发布渠道,而更像一个“用户体验中心”或“品牌文化展厅”。就像苹果不做发布会,但Apple Store依然是粉丝的朝圣地。
当豪华品牌纷纷退场,我们该惋惜,还是该思考?也许真正的信号不是“谁没来”,而是“他们去了哪里”。当注意力、预算和战略重心悄然转移,下一个汽车时代的入口,或许正藏在那些没有展台灯光照亮的地方。
而我们,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