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莫斯科。多家俄媒转引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的话,说“北约在和俄罗斯作战”。消息一出,外界又紧张起来。因为这个表述很重,听起来像是把牌摊开了。:这是不是在宣布一场更大的对撞要到门口了。
先说清楚,这句话俄方不是第一次讲。过去两年,俄方高层多次说“我们面对的是集体西方”。意思很直白:对面不只乌克兰。简评一下,这样的说法有两层用意,一是对内动员,二是对外吓阻。接着看证据层面的东西。
事实一,北约国家给乌克兰的军援是真实存在的。武器、弹药、训练、资金,一个都不少。欧盟在2024年通过了500亿欧元的“乌克兰工具”。美国、英国、德国等提供远程武器、坦克、防空。北约侦察机和无人机常年在黑海、波兰、罗马尼亚上空绕圈,提供定位和预警。简评:这叫深度介入,但不是派大部队上前线。
事实二,作战方式在加深。2024年5月起,美国放宽了乌军用美制武器在边境方向有限打击俄境内目标的限制。荷兰、丹麦承诺交付F-16,乌方飞行员在丹麦和罗马尼亚训练。再说句实话,这些动作让战线更长、节奏更快。简评:这相当于在下慢棋变快棋,手抬得更高。
事实三,外籍人员在乌克兰确实有。乌方公开有“国际军团”,来自多国,身份从退役军人到普通志愿者都有。西方政府普遍说那是“个人行为”,不是官方派兵。俄方则把不少人归为“雇佣兵”。简评:标签不同,但人确实在。
事实四,是否有西方军人“在场”?2023年的美方泄密文件显示,曾有少量西方特种部队在乌克兰活动,英国数量最多。伦敦与华盛顿都不作细节评论。北约没有宣布在乌部署作战部队。简评:这更像“摸着石头过河”,但没有公开挂牌。
关于你关心的“抓到北约军官”一说,俄方渠道在今年以来发过类似说法,英方否认,第三方未能独立核验。像8月在乌南部抓获某些西方人员、缴获加密设备等细节,公开证据不足。简评:这种案子要么高度保密,要么就需要法庭和国际机构来坐实,目前还差一锤子。
再看表态层面。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斯特拉斯堡的年度讲话里,多次强调“欧洲要长期撑乌克兰”。网上流传她用了“欧洲在战斗”这样的重话,布鲁塞尔方面没有逐字公布这句的权威文本。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公开不满,说这把欧盟拉进冲突。简评:欧洲内部在掰手腕,声音并不一致。
军事态势上,北约在东翼加码是事实。波兰、波罗的海国家多次通报有“不明飞行物或导弹”越境,之后北约增派战机轮值警戒,海上也增加护航。2024年上半年“坚定捍卫者”演训规模不小。简评:这是把防线往前推,但还在自己地盘上。
红线怎么划?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多次在社交平台放话:若在乌克兰上空设“禁飞区”,或者北约成员击落俄方目标,那就是直接开打。禁飞区意味着谁敢飞谁就要被打下,这涉及北约战机与俄军正面交火。简评:这条线清楚,不是语言游戏。
从俄方角度一旦北约动手打掉俄方导弹、飞机或无人机,俄军就可能反击“发射平台”,包括舰机和地面基地。打击范围就可能碰到北约成员国本土或军舰。简评:这一步跨过去,场面就不是“代打”,而是直接打。
北约会不会去踩?现在大国在踩刹车。美国和德国多次强调不派作战部队进乌,援助要“可控”。法国曾提过“不排除派兵”的表述,随后也做了降调。同样,乌方与西方在使用远程武器、打哪里、怎么打上都有细致的“规则”。简评:大家都知道火药味大,但都还在拿尺子量。
接下来要盯的几个点。第一,F-16怎么用,是否只在乌境内起降。第二,远程导弹的授权是否再放宽。第三,北约是否尝试在乌境内搞防空“保护区”。还有,边境误击和海上擦枪走火,都是高风险。简评:每一步都像在窄桥上挪脚。
再说俄方的盘算。俄罗斯把这场冲突定性为“和西方的长期对抗”,但也尽量避免打到北约领土上。动员、工业、外贸都在为长期做准备。莫斯科需要把红线说得更响,来劝退对手的下一步。简评:这就是下棋,一步看三步。
普通人该看什么信号?看是否出现“禁飞区”提案回潮;看北约战机是否在乌上空常态巡逻;看俄方是否宣布对某些北约平台“预先警告”或实施拦截;看波兰、罗马尼亚边境是否出现常驻更大规模部队。简评:这些都是硬信号,不是口水。
夜里,罗马尼亚费泰什蒂的训练场上,几名地勤把一架训练用F-16的舱盖擦干,风很小,灯光不刺眼,跑道尽头的红灯一闪一闪。接着会发生什么?这些飞机会不会飞进乌克兰上空,北约和俄罗斯会不会把这条红线踩成一道实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