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工龄、同样职称,只因为早退休几年,每月养老金竟然相差两三千元! 无数机关事业单位“中人”发现自己的退休待遇大幅低于晚退休的同事,这种差距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政策逻辑?
早退“中人”是指2014年10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 他们处于政策过渡期,养老金计算采用特殊的“新老办法对比”方式。
2014年启动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确立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逐步过渡”的原则。 国家专门设置了十年过渡期(2014年10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来保证政策平稳衔接。
过渡期内退休的“中人”养老金计算非常特殊:同时用老办法(按工龄、退休前工资等计算)和新办法(按社保缴费、个人账户等计算)各算一遍。如果老办法待遇高,就按老办法发放;如果新办法待遇高,超出部分按退休年份分比例发放。
这个发放比例每年递增10%:2014年退休发10%,2015年发20%,2016年发30%,直到2024年发100%。 这意味着早退“中人”只能拿到超出部分的很小比例,晚退者则能拿到高比例。
早退与晚退“中人”养老金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过渡性养老金计算不足。 改革初期许多地方按“临时标准”发放过渡性养老金,导致早退者这部分待遇明显偏低。 山东的王阿姨2017年退休时过渡性养老金按每月800元算,2022年调整核算方法后才发现应得1500元,期间少拿了好几万元。
职业年金积累时间短。 职业年金从2014年10月开始缴纳,早退者缴费时间明显缩短。 2018年退休的只缴了4年职业年金,2021年退休的缴了7年,个人账户积累差距巨大。 上海的老陈职业年金每月领320元,2022年退休的老张每月能领1100元,仅此项就差780元。
养老金计发基数差异。 晚退者退休时使用的计发基数(上年度全省平均工资)已经大幅提高。 山东省2014年养老金计发基数为3971元,2024年涨到7678元,是10年前的1.93倍。同样一个人,2024年退休比2016年退休每月养老金能多出近4000元。
养老金年度调整比例下降进一步拉大了差距。 2008—2015年间退休人员养老金年度调整幅度保持在10%左右,但从2016年开始这个比例逐年下降,到2024年只有3%左右。 早退者不仅初始养老金低,每年涨幅还小,导致与晚退者的差距越拉越大。
一些地方已经开始采取措施弥补这些差距。 浙江省在2023年给2016-2018年退休的“中人”补发了过渡性养老金差额,不仅补了每月差额,还按银行活期利率加了利息。杭州的老郑2017年退休,每月差800元,补了6年,连本带利拿了5.8万元。
江苏省某市试点提高2014-2018年退休“中人”的职业年金领取比例,从4%提高到6%,每月能多领200-500元。河北省在2024年养老金上调时,给2014-2019年退休的“中人”额外加了120元/月的地方补贴。
这些措施虽然有一定效果,早退“中人”与晚退同事之间的养老金差距仍然显著存在。 同样的工作年限,同样的职务等级,只因退休时间差几年,每月养老金可能相差数千元,这个现象引发了广泛讨论。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