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一个年级94个班!生源锐减下,超级中学的虹吸效应越来越明显

点击次数:120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10-09 14:43:37
生源减少的地方,不单单是生育率低,还有人口迁徙。但凡有能力的家长,都把孩子往城里送。县乡的学校就算小班化,教育资源也比不上城里几十人的大班。如今有些村小只有两个学生,够小班化了吧,你会让孩子留在这样的学校吗? 一边是全国多地中小学 “招不到

生源减少的地方,不单单是生育率低,还有人口迁徙。但凡有能力的家长,都把孩子往城里送。县乡的学校就算小班化,教育资源也比不上城里几十人的大班。如今有些村小只有两个学生,够小班化了吧,你会让孩子留在这样的学校吗?

一边是全国多地中小学 “招不到学生”,甚至出现 “撤校合并”;另一边却是山东菏泽一所中学,一个年级就开了 94 个班,每个班 64 人,开学时校门口人山人海堪比春运。

这种强烈的反差,暴露了当下教育界一个扎心的现实:在出生人口下降、整体生源锐减的大背景下,超级中学的 “虹吸效应” 不仅没减弱,反而越来越明显。

家长们宁愿让孩子挤在超级中学的大班额里,也不愿选择县乡学校的小班化教育,而这种选择,正在加剧城乡教育的失衡。

一、超级中学的 “超级规模”:94 个班背后的无奈与疯狂

今年开学,菏泽牡丹区 22 中的场景刷爆了社交平台:初一新生 5300 多人,分成 94 个班,放学时家长骑电动车接孩子,等了一个小时才接到,校门口乌泱泱的人群堪比春运火车站。

为了应对这么多学生,学校不得不搞 “分校区、分级部” 管理,把初二学生分到附属小学、甚至幼儿园的教室里上课,还在加急建设新校区,计划 2026 年投入使用以缓解压力。

这不是个例。

当地另一所名校 21 中,一个年级也有 84 个班,招生 4200 人;区实验中学 76 个班,3800 名学生。这些学校的规模,早已突破了教育部门建议的 “中学每班不超过 50 人” 的标准,甚至远超 “初中不超过 36 个班” 的规划上限。

但即便如此,每年招生时,家长们还是挤破头想把孩子送进来,有人为了入学,专门在学校周边买学区房,哪怕是回迁房、期房也在所不惜。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超级中学的 “膨胀” 还在持续。

菏泽 22 中 2016 年初一新生才 2000 多人,短短 8 年就翻了 2.5 倍;2022 年计划招 69 个班,2024 年就飙到 94 个班。

而这背后,并不是当地生源突然暴增,而是周边县乡的学生源源不断地往城区名校挤 —— 大家都想抓住 “优质教育” 的机会,哪怕代价是挤在几十人的大班里。

二、家长的选择:宁挤大班额,不选县乡小班

按理说,生源锐减的大环境下,县乡学校应该能吸引更多学生,甚至搞 “小班化教育”,让每个孩子得到更多关注。

但现实却是,家长们宁愿开车几十公里,把孩子送到城区超级中学的大班,也不愿让孩子在老家的学校上小班。

这种选择背后,藏着家长们的 “教育焦虑”。

城区超级中学有 “名校光环”,多年积累的教学口碑、相对优质的师资(哪怕是临时借调的)、更好的升学数据,都成了吸引家长的筹码。

比如菏泽 21 中、22 中,每年考上本地重点高中的比例,比县乡学校高出一大截;学校里能接触到的教学资源,比如课外辅导、竞赛机会,也比老家丰富。

而县乡学校呢?

虽然班额小,有的班级甚至只有 20 多人,但师资薄弱、硬件落后,多年来升学成绩平平,很难让家长看到希望。

还有一个现实因素:学区房的助推。

超级中学周边的楼盘,不管是新开发的商品房,还是老旧的回迁房,都打着 “学区房” 的旗号涨价。

家长们买了房,既为了孩子入学,也觉得是 “教育投资”,毕竟等孩子毕业后,学区房还能转手卖掉。

这种 “教育 + 房产” 的捆绑,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向超级中学聚集的趋势 —— 大家都怕 “输在起跑线上”,哪怕明知班额大,也觉得 “挤进去总比在老家强”。

三、虹吸效应的恶性循环:超级中学越扩越强,县乡学校越来越弱

超级中学的 “膨胀”,本质上是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的 “虹吸效应”:优质资源往少数学校集中,这些学校吸引更多学生,然后获得更多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变得更加强大。

而县乡学校则因为生源流失,师资被抽走(优秀老师往城区跑),资金不足,陷入 “招不到学生 — 资源更少 — 更招不到学生” 的恶性循环。

看看菏泽的情况就知道:城区几所超级中学,每年能获得大量 “人才引进” 名额,22 中 2025 年一次就引进 49 名老师,还能从其他学校借调师资、接收公费师范生支教;而县乡学校呢?

不仅留不住好老师,连生源都在流失,有的学校一个年级只剩 1-2 个班,老师上课都提不起劲。

当地教育工作者坦言,这几年县乡学校教学质量虽然有提升,但和城区名校的差距依然明显,家长们还是愿意 “用脚投票”,把孩子送进城。

更尴尬的是,县乡学校想搞 “小班化教育” 来吸引学生,往往是 “一厢情愿”。

因为生源流失太严重,小班化的前提是 “有足够多的学生愿意来”,但现实是,优质生源都被超级中学吸走了,剩下的学生基础薄弱,即便班额小,教学效果也难提升。

加上师资不足,老师往往要教多个学科,精力有限,小班化的优势根本发挥不出来。

这种情况下,县乡学校越搞小班化,越像 “无奈的妥协”,反而吸引不来更多学生。

四、未来的破局:别让 “超级中学” 变成 “教育鸿沟” 的推手

面对超级中学的虹吸效应,单纯靠 “扩建校区”“增加班级” 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菏泽 22 中即便建了新校区,未来几年还会面临出生人口下降的问题,到时候可能又会出现 “校区闲置”;而县乡学校的空心化,也会让城乡教育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受伤的还是普通家庭的孩子。

要破局,关键还是要打破 “资源集中” 的怪圈。

一方面,不能再把优质师资、资金都往少数超级中学倾斜,应该通过 “教师轮岗”“集团化办学” 等方式,让城区名校的资源向县乡学校流动,比如让 22 中、21 中的老师定期去县乡学校上课,把教学经验传下去。

另一方面,要重视县乡学校的硬件提升,完善实验室、图书馆等设施,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不用再挤破头往城区跑。

超级中学的 “94 个班”,看似是 “教育繁荣” 的景象,实则暴露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痛点。

在生源锐减的大背景下,我们更需要的不是 “超级中学”,而是 “均衡教育”—— 让每个孩子无论在城区还是县乡,都能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