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就说这事儿搁谁听了不迷糊?一个16岁的小孩儿,连国内顶级的排超联赛都没打过几场,稀里糊涂就被招进国家队了,还连着三站世界比赛都拿了最佳二传。您要问我信不信?头回听我肯定直犯嘀咕——毕竟排球这项目,没点实战经验咋镇得住场子?可再仔细想想,现在这世道,啥新鲜事儿没有?
先别急着下结论,咱把话掰开了说。我有个在省队当教练的亲戚,前儿跟我唠嗑就提过,现在青训体系跟十年前大不一样了。以前选苗子看的是身体条件,个子高、弹跳好、手臂长,基本就算半只脚踏进专业队了;现在可不一样,人家教练组带个U16、U18梯队,光是录像分析就能看几十场——这小孩儿传球时的手型弧度、助跑起跳的节奏、甚至面对不同攻手时的调整习惯,全在监控底下记着呢。就说上个月省运会,有个15岁的小姑娘二传,在市队都没打主力,结果省队教练翻了她半年来所有比赛的录像,发现她给主攻传的球,落点误差不超过20厘米,这才破格往上提。
再说这孩子本身,没摸过排超联赛的场子,不代表人家没练过真本事。现在各体校的训练条件多好?室内馆恒温恒湿,发球机能模拟各种球速旋转,连对手的进攻套路都能用数据模型编出来练。我之前去看过一次青少年训练,那小球员们在模拟对抗机前,传球的反应速度比我们这些老胳膊老腿儿快多了——人家每天泡在科技堆里练,跟咱们当年拿皮球砸墙练手感,根本不是一码事儿。
有人要说了:“那国际比赛能一样吗?对手可都是职业选手,能给你练手的机会?”这话听着在理,可您忘了现在的国际赛事体系了。像世联赛、世锦赛这些,早不是过去那几个强队轮流坐庄的局了。现在亚非拉球队进步快得很,去年世联赛还有支非洲队伍把欧洲二流队拉下马呢。咱们这小二传能连续三站上榜最佳,说不定就是抓住了这些“非顶级”对手的弱点——比如对方攻手下手慢,喜欢打直线;或者自由人卡位不积极,专找空当传。这些细节,老队员未必看得上,可小年轻眼睛尖,学得快,一上场就能用上。
再者说,“没天赋”这仨字儿可不能随便扣。我见过太多一开始不被看好的球员,后来成了顶梁柱。当年郎平指导带的队伍里,有个副攻手刚开始练的时候,拦网总比别人慢半拍,后来她天天加练反应球,把对手主攻的扣球线路背得滚瓜烂熟,最后成了全队的“拦网机器”。这小二传现在才16岁,身体还没长开呢,指不定过两年身高窜到1米85,再加上这两年攒下的球感,那潜力可大了去了。
当然,也有人担心“捧杀”——这么小的孩子,刚冒头就被架到国家队的高度,会不会压力太大?可您想想现在的00后小孩儿,哪个不是在手机屏幕前看遍了世界大赛?人家刷着抖音就能知道巴西的主攻爱打斜线,塞尔维亚的自由人擅长鱼跃,信息获取比咱们当年快多了。再加上国家队现在青训体系完善,从体能教练到心理辅导师全配齐了,哪像咱们那时候,教练说啥就是啥,心理压力全靠自己扛。
说到底,这事儿啊,与其急着下结论说“不可能”,不如乐呵着看。毕竟排球这项目,最不缺的就是惊喜——当年朱婷刚进国家队的时候,不也被说“太瘦扛不住”?现在呢?人家是世界第一主攻。所以啊,这16岁的小二传,说不定就是下一个“朱婷式”的黑马。咱球迷就搬好小板凳,等着瞧吧!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