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2月的一个午后,中央党校当时的校长王震同志,踏入了中纪委第一书记陈云同志的府邸。他直截了当地询问陈云同志,是否已拜读了其致中央的那封亲笔信。
陈云听闻此言,微微颔首,对王震回应道:“我已经批准了此事。”他语气坚定地强调:“此事绝无转圜的可能,必须开除党籍,并调离党校。同时,还需以中宣部的名义通知各媒体,今后不得再刊登他的文章。”
那么,王震向中央所写的信函具体说了些什么?为何陈云提及此事时显得如此庄重?这一切的答案需从源头追溯。
近期,王震向中共中央书记处及中央常委致信,就党校理论研究室副主任阮铭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反映。客观而言,阮铭身为党内理论领域的骨干,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笔杆子。自调入党校以来,他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在“改革开放”的理论基调塑造上贡献颇多,同时他还参与了许多重要文献和讲话的起草工作,其贡献不可小觑。
然而,王震在工作中逐渐察觉到,阮铭的思想存在诸多问题。尽管他撰写了大量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文章,但在会议场合,甚至学术研讨中,他的言谈举止显得格外随意,有时甚至到了无所顾忌的地步。
尤为令人费解的是,尽管改革开放使得言论空间更加宽广,阮铭却常常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他的文章中不乏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这引发了王震的高度警惕,他甚至觉得这绝非寻常小事。
因此,他屡次与阮铭进行交流,期望其纠正这一错误立场,顺应改革开放的潮流。然而,阮铭虽口头上应允,但其言辞依旧如故,甚至毫无悔改之态,依旧我行我素。随后,王震还发现阮铭的道德品质存在问题,遂下定决心对他采取相应措施。
然而,在如何处理阮铭事宜上,党校内部却显现出分歧。一方认为,当前正值思想解放、言论畅达之际,应当享有表达各异思想观点的自由。另一方则指出,阮铭所描述的情形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外国制度的某些优势,并无不妥之处……
王震愈发深感,若不立即解决这一难题,其后果将严重影响到改革事业的推进。因此,他当机立断,向政治局呈上了一封措辞恳切的信件,揭露了阮铭的问题,并恳请政治局对改革开放过程中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给予高度重视,正是这一举措拉开了序幕。
王震与陈云均对此问题显露出了深切的忧虑。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此类问题的发生早已在预料之中。然而,这些问题的影响之恶劣不容小觑,它们已不仅仅是言论自由的范畴,更已演变为违反政治纪律的严重问题。
陈云,以其非凡的洞察力,断然提出,阮铭的党籍必须被开除,并严禁其继续发表类似文章。事态的发展证明,王震与陈云的忧虑并非无的放矢。部分人的思想已经发生了蜕变,他们不再热爱自己的祖国,终将走上歧途。遗憾的是,阮铭在1988年选择了背叛,逃亡至美国。
幸而王震及时察觉到了他的困扰,陈云亦迅速提出了处理方案,否则,难以预料其后果将如何不堪设想。
1988年9月30日,十三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闭幕。令人没想到的是,已经是国家副主席的王震再次放出了一颗重炮,他在发言中,严厉地批评了电视剧《河殇》,他指出这是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说这种坏东怎么能拍出来,他坚决反对,要向中央报告的。
那么,王震为何说这是坏东西,要向中央报告呢。《河殇》中宣扬,中国是黄河文明,外国是海洋文明,说要跟紧时代,就要用海洋文明代替黄河文明。他深深地感到,这是典型反传统的潮流,绝对不能让自由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
正如王震在与部分同志的谈话中所言,我国的发展势在必行,然而,优良的传统亦不容忽视。岂能因为迈向现代化,便将传统一并舍弃?实则不然,那些优秀的传统实为民族的宝贵财富,它们与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相契合。
不久,陈云便获悉了王震在会议上的言论。他对此种坦率的批评表示了极高的赞誉,并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表示:“王震同志此举,在我党历史上堪称首创,王震同志堪称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