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党史上比遵义会议更关键的一次会议,毛主席:它左右了中国的未来

点击次数:125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10-10 01:09:21
要是没有延安那场会,后头什么胜利都说不上来。——1949年头,北平西山,毛主席随口一句话,偷偷从警卫员耳边飘过去,也让不少人心里留下一堆问号。 那场会,就是指1938年9月在延安杨家岭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遵义会议扭转了红军的颓势,但六届

要是没有延安那场会,后头什么胜利都说不上来。——1949年头,北平西山,毛主席随口一句话,偷偷从警卫员耳边飘过去,也让不少人心里留下一堆问号。

那场会,就是指1938年9月在延安杨家岭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遵义会议扭转了红军的颓势,但六届六中全会彻底重塑了党的精神。回到一年前,整个华北大地上硝烟弥漫,八路军刚刚组建完成,就面临着生死考验似的严峻局面。蒋介石在洛阳大喊“统一指挥”,言语中隐隐带着“先封住紧箍再打鬼子”的意味。对手是侵华日军,可偏偏他自己人却成了最大障碍,这样的尴尬局面若不解决,枪响再多也没用。

毛主席看到的难题,不仅仅局限在某个时刻或某块地方。抗战开始后,得搞一条广泛的统一战线,但要是真把独立自主丢了,红军就有可能被全部吞没、彻底融入进去。游击战、根据地、群众三者组成的战略体系,在新的政治环境中,要不要继续坚持下去?这也是六届六中全会前人们心里的一个大疑问。

说到这儿,很多人会想到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的事。这次,把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路线给推翻了,毛主席也再次站到了指挥的前沿。按理说,路线已经走对了,为什么还得开一场决定未来的大会呢?其实,这里面藏着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国际环境,另一个是党内情况。

先说国际方面,王明在莫斯科挺受斯大林器重,回国以后,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频繁发言,把自己的观点打上“国际路线”的标签。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带有一定的战略用意,一旦形成“国际指示高于一切”的氛围,自主决策这个词就没什么实际意义了。

看看党内动态,中共中央刚从陕北发出的文件,还没到前线,就已经被各种“统一战线”的审批流程搞得变了模样。王明用“一切都要靠统一战线,必须服从统一战线”的口号,把不少同志都迷得晕头转向。表面看光鲜亮丽,实际上把主动权都让出去了。毛主席挺敏锐的,他觉得如果不在最高会议上把原则理清楚,抗战拖得越久,红军的生存空间就越来越小。

为了让共产国际知道实际情况,任弼时长途跋涉赶到莫斯科。那是零下三十度的严冬夜晚,他把延安那本土灰色的文件夹放在克里姆林宫的长桌上。斯大林没马上发表意见,却通知王稼祥回国去调查。王稼祥经过半年奔波,带回一句关键的话:“中共需要彻底的自主领导。”这句话就像一块秤砣,压在延安的会场中央。

1938年9月29日,陕北的秋风带着淡淡的硝烟味,六届六中全会正式召开。毛主席没有直截了当地批评王明,而是先对抗战两年的局势做了个盘点: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失去了三十多座城市,敌后游击区却从零发展到六十多块。“如果再把这些土地让出去,老百姓还能跟谁走?”一句反问,立刻点燃了在场代表们的神经弦。

接着,他讲出了党在统一战线中的“三条底线”——政治上不能丢,军队的指挥权不能放,群众的工作也得持续做。这话没说得太高大上,只用红军战士口袋里的粮票、老乡门口挂的门神、山沟里斑驳的小学这些简单而实在的例子,听着就扎心,不说空话,真材实料。

王明在讲话的时候还坚持“所有事情都得经过统一战线”,可场里的氛围已经变得有点别扭。大部分参加的人这才明白:统一战线不过是一种方法,不是绑在身上的锁链;和国民党的合作只是一种战术,而非投名的信物。那晚讨论一直持续到快天亮,微弱的马灯光下,笔记本上写满了沉重的呼吸声,场面挺紧张的。

全会最后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当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这一说法不仅结束了王明路线,也向共产国际交了一份答卷:苏联可以提供帮忙,但中国共产党得自己扛起责任。

说起来,这次会议还正式确认了毛主席在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地位。早在遵义会议时,他已经成为军委的主要决策者;在延安,他的影响更是遍布党的路线、策略、组织安排等方方面面。这一安排,让分散的红军根据地在政治上凝聚了共识,也为接下来的中原会战、三大战役,以及建国后的一系列政策延续提供了制度基础。

会结束当天,《解放日报》刊登了一则不足两百字的小稿,题目也挺普通,“我党举行六中全会”。没想到,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新闻,却把中国革命带进了一条无法扭转的轨道。

从那时起,王明逐渐被边缘化,不过他并没有马上被清除出局,延安依旧安排他负责一些翻译和教学任务。这种做法反映出当时党内“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要是搞内部清洗,军民恐怕早就累得不行了。

六届六中全会的影响,很快就在战场上得到了验证。1939年春天,八路军发动了冀中九路的攻势,蒋介石再次提出要收编,但没成功;到了1940年冬天,百团大战的号角在太行山上响起,日军陷入被动防御,国统区的舆论首次开始对共产党刮目相看。这样一来,战略的主动权,就慢慢从谈判桌外向战场上转移。

翻过来看,这两次会议的作用可不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遵义会议救了红军的命,摆脱了危局,但没能完全解决思想的归属问题;而六届六中全会在政治上明确了方向——既坚持独立自主,又不伤和气、不撕破统一战线的脸面。毛主席之所以说它“决定了中国命运”,关键所在就是:它确保党在民族危难关头既能团结合作,又能保持骨气。

可惜啊,这样的重要转折点在普通人的记忆里经常被忽略。大家提起延安,想到的多是宝塔、窑洞、秧歌,但却忽略了那扇紧闭木窗后深夜里的激烈争论。事实摆在面前,真正左右历史走向的,从来都不是喧嚣的口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原则和坚决的落实。六届六中全会,就是这样一场“深水决定”。

如今再看看那年代的会议记录,字句虽不华丽,但能明显感受到一种在压抑时代中昂扬向上的力量——既有对外抗战的坚定不移,也不乏对内部偏差的冷静反思。也正因如此,它不光和遵义会议平起平坐,在某些方面甚至还弥补了后者的不足。

事情过去了,但留给我们的启示还在:要想一个团队长久发展,既得有外部合作,又要靠内部掌控,两头都不能少。靠别人认可走的路,到了关键时刻,很可能会走弯路。六届六中全会的说法,放在今天读起来依然犀利——最终,命运还是得靠自己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