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税大棒已悬顶,德国汽车业命悬一线。
然而,德国财长却在G20会议上突然“火力全开”,将中国产品贴上“垃圾”标签。这番“投名状”究竟能否换取美国让步?还是暴露了欧洲面对竞争与时代变局,无所适从的虚弱?
林德纳拿出的“产能过剩”论,是西方政客用了几十年的陈词滥调。这套说辞在G7的同温层里或许很有市场,但拿到全球化的现实中一对照,就显得格外苍白。
一个基本事实是,广大的全球南方市场,包括非洲、中东和拉美,对物美价廉的工业品仍有巨大的需求缺口。对那里的亿万民众而言,中国的电动车、家电和光伏板,不是什么“过剩产能”,而是他们实现工业化、提升生活品质所必需的工具。
当G7的精英们指责中国制造冲击市场时,他们似乎忘记了,自己早已完成了工业化,而世界大部分地区仍在这条路上艰难跋涉。林德纳口中的“垃圾”,可能正是别人眼中的希望。
更讽刺的是,这番话由德国财长说出来,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悖论。德国的经济奇迹,正是建立在全球化和自由贸易之上,它本身就是世界顶级的产品出口国。如果中国多生产就是“过剩”,那德国每年卖到全世界的几百万辆汽车又算什么?
这种双重标准,暴露的不是中国的野心,而是德国自身在面对激烈竞争时的底气不足。中国外交部的回应则更为直接:中国产业的竞争力,是靠技术、供应链和市场拼出来的“真本事”,所谓“过剩”,不过是竞争不过的一方,给自己找的保护主义台阶下。
既然“产能过剩”的借口站不住脚,德国真实的盘算又是什么?看看它同时面对的东西两条战线,答案就不言自明了。
西线,是来自美国的直接打击。特朗普的30%关税一旦落地,对德国经济的冲击将是灾难性的。欧盟为此准备了一份价值720亿欧元的反制清单,从波音飞机到美国威士忌,一场惨烈的贸易摩擦近在眼前。这种痛苦,是实实在在的,是迫在眉睫的。
东线,则是来自中国的结构性挑战。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崛起,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改变全球汽车产业的版图。这不仅是市场份额的争夺,更是对德国百年汽车工业根基的动摇。这种挑战,是长期的,是颠覆性的。
面对这种双重压力,德国似乎选择了一套“祸水东引”的组合拳。将炮口对准中国,至少在政治上能起到一石二鸟的效果。对内,可以制造一个外部敌人,将民众对本国产业困境、能源危机和通胀的不满,转移到“中国威胁论”上。
对外,这更像是在向华盛顿递上一份“投名状”。
在G7这个以美国为主导的俱乐部里,通过在经济议题上激烈攻击中国,德国可以展示其作为“忠诚盟友”的姿态,或许能以此为筹码,换取美国在关税问题上的些许让步。
林德纳的这番话,并不仅仅是德国一家的策略。它更像是整个G7集体心态的一次公开展示。就在这次会议上,林德纳自己也罕见地承认了一个事实:G7在全球南方的影响力正在被中俄的合作所削弱。
这种坦白,与他对中国产品的攻击,共同构成了一幅西方世界面对权力转移时的焦虑画像。他们一方面意识到自己的吸引力在下降,另一方面却不愿从自身寻找原因,而是习惯性地将问题归咎于竞争对手的“不公平”行为。
这种焦虑感的背后,是更深层次的失落。当今世界,在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生物科技等决定未来的关键赛道上,人们看到的是中美两国的激烈角逐,而欧洲的身影却显得越来越模糊。
那个曾经引领世界工业革命的大陆,似乎正在错过下一个时代。
从欧盟将10家中企列入制裁名单,到G7财长异口同声的指责,这背后是一条清晰的逻辑线。他们所担忧的,早已不只是几款产品的市场份额,而是维系其百年优势的规则制定权和全球话语权的旁落。这种反应,恰恰印证了它们在时代变局中的无所适从。
所以,德国财长在美国的关税大棒下炮轰中国,并非什么高明的地缘博弈。
它更像是一种无能为力的应激反应,一种试图用政治姿态掩盖经济和技术上力不从心的窘迫。
这番言论解决不了德国汽车产业的困境,也无法阻止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它唯一的成效,就是向世界清晰地展示了自身的焦虑与虚弱。
“垃圾产品”的标签,最终伤害的不是中国制造的声誉,而是西方一些精英面对现实时,依旧不愿放下的傲慢。
这个世界真正过剩的,不是中国的产能,而是他们面对一个无法再随意定义和掌控的世界时,那份无处安放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