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1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抛出一颗“外交炸弹”:乌克兰战后的安全保障,必须由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中、美、俄、英、法)共同承担! 他直言西方方案是“沙滩上的城堡”,潮水一冲就垮。 这一提议迅速引发全球震动,俄罗斯首次点名中国加入乌克兰安全框架,试图打破西方垄断。 然而仅隔一天,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公开拒绝:“中国没资格当担保人! ”一场围绕乌克兰命运的大国博弈骤然升温。
俄方的算盘打得精准。 拉夫罗夫提出的“五常共保”方案,核心是捆绑三项条件:乌克兰放弃加入北约、确立中立地位、由五常平等监督安全。 莫斯科深知,若西方单独驻军乌克兰,等同于北约东扩至俄家门口。 2014年《布达佩斯备忘录》的失败教训犹在眼前——当时乌克兰弃核换取美俄英安全承诺,却在2022年俄军入侵时孤立无援。 如今俄罗斯借联合国框架拉中国“入局”,既可制衡西方,又将自身影响力制度化。 俄科学院专家奥菲采罗夫-别尔斯基点破关键:“中国的参与不可或缺,否则任何协议都缺乏现实意义。 ”
8月22日接受BBC采访时,他抛出两条理由:一是中国“从未阻止战争”,二是中方“向俄提供无人机零部件”。 他咬死只信西方:“乌克兰只需要愿意帮助我们的国家担保! ”这番表态引发连锁反应。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次日回应:“中方立场光明磊落、客观公正,各方心里最清楚。 ”耐人寻味的是,泽连斯基曾于2025年3月与中国签署《中乌安全保障备忘录》,约定中方支持乌克兰主权完整并参与战后重建。 当时乌方为换取经济援助,允许中国企业开发顿巴斯稀土矿,引发美俄欧集体破防。如今泽连斯基突然“变脸”,被俄媒嘲讽为“政治投机”。
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实际角色远比泽连斯基描述的复杂。 2022至2024年,中乌双边贸易额累计达222亿美元,中国持续进口乌克兰农产品,成为其经济命脉的重要支撑。冲突爆发后,中国欧亚事务特使李辉五次穿梭莫斯科与基辅,推动停火谈判;2024年,中方在安理会发起“和平之友”小组,提出包含非军事缓冲区的“四维和平框架”,被乌外长称为“首个保全双方面子的方案”。 德国《世界报》指出:“中国拒绝选边站,但也没放弃责任。 ”
西方阵营内部同样吵得不可开交。 美国五角大楼明确表示只愿“发挥最低限度作用”,特朗普更计划将维和成本甩给欧洲,自己专注高价售卖武器。 欧洲则分裂成三派:法国主张欧盟自主派兵3万;德国担忧刺激俄罗斯;波兰等东欧国家力推北约深度介入。 布鲁塞尔的外交官透露:“70%欧盟国家拒绝联合国框架,怕中俄滥用否决权。 ”但现实难题是——若按欧洲方案,每年需耗资270亿欧元,且可能触发与俄军的直接对抗。
乌克兰安全保障的核心矛盾,在于俄罗斯与西方对“安全”的定义截然相反。 莫斯科坚持“红线”不容触碰:任何北约军队进入乌克兰都是“不可接受的挑衅”。 为施压基辅,俄方近期升级条件,要求乌军从顿涅茨克等四州撤出,并切断与西方军事联系。 而西方所谓“强有力保障”,本质是以北约模式构建防御体系。 英国和法国已计划派遣地面部队驻扎乌西部,美国则提议复制“北约第五条”机制——签约国需集体协防乌克兰。 这两种方案均被俄罗斯视为“变相东扩”。
俄罗斯的强硬源于战场优势。 2025年夏季,俄军控制乌东约18%领土,逐步巩固顿巴斯防线。 与此同时,西方军援显露疲态:美国对乌援助预算从2024年的480亿美元骤降,欧盟各国为分摊份额争执不休。 俄外交学院副院长卡尔波维奇直言:“西方方案注定失败,因为他们拒绝承认俄罗斯的安全关切。 ”在维也纳联合国会议上,印度、巴西等国代表联名呼吁:唯有安理会五常共同参与的机制,才可能兼顾各方利益。#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