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下午五点,李女士像往常一样在补习班门口接儿子小杰。她还在琢磨晚上给孩子炖什么汤补脑,孩子突然拽了拽她的衣角:"妈,今天班里小雯问小雨'陪人家一个晚上多少钱',小雨说暑假赚了两万块呢……"李女士手里的车钥匙"啪"地掉在地上,补习班明亮的玻璃门突然映出扭曲的影子。
我跟你掏心窝子说,这哪是补习班,简直成了信息黑市!当家长的谁不是省吃俭用凑补课费?普通家庭每月两千块的补习支出,原想着买的是重点高中的入场券,可没承想还附赠"社会课"大礼包。青春期那帮半大孩子,正是学坏比学好还快的年纪。就像老话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补习班老师盯着讲义时,底下早开起了"地下茶话会"。
咱琢磨琢磨,这些半懂不懂的对话打哪儿来的?抖音快手的擦边直播?网吧里弹出的弹窗广告?还是小区门口那群蹲着抽烟的社会青年?有二十年教龄的王老师跟我倒苦水:"我们讲三角函数时,学生在桌下刷短视频平台。没收三个手机,屏幕上都跳着'同城交友'的广告弹窗。"这话真让人脊背发凉——咱们交钱把孩子送进教室,结果教室变成了污染源中转站?
各位当爹妈的得醒醒了!补习班真不是存钱罐,往里扔钞票就能等着结利息。朝阳区那个带着录音笔暗访补习班的父亲发现,课间休息时男女生聚在消防通道,讨论的竟然是"来钱快的兼职"。负责?我亲眼见过前台老师对着满屋子学生喊:"课间别跑远啊"扭头就追着要续费的家长去了。这些十几岁的娃娃,正处在给块糖就能跟着走的年纪啊!
说到底,课外补习这个行当早就变了味。十年前补课是开小灶,现在是流水线作业。机构把六十个学生塞进五十平的教室,老师的注意力只能顾得上黑板。您家孩子在倒数第二排跟人聊网贷利息?老师确实看不见。但这不意味着当家长的能当甩手掌柜——您得支棱起来啊!
这几天在家长群里总有人叨咕:"老师管学习就行了"。哎哟喂,这话可不对路子!教育机构把《托管协议》印得比菜单还精细,偏偏对"课外言行引导"这块轻飘飘带过。海淀黄庄某机构负责人私下说:"我们主要保障孩子别磕着碰着"。听听!至于思想有没有被带歪,人家压根没往责任范围里写。
要我说这事得两头抓:机构该在校规里白纸黑字写上"禁止传播不当价值观",最好在走廊装上信号屏蔽器;而咱们当爹妈的也别光顾着查分数,得学会从孩子只言片语里听雷声。就像昨晚小杰突然问我"主播是不是很赚钱",我马上逮住机会聊了俩钟头职业选择。孩子嘴里冒出的每句闲话,都可能是求救信号弹啊!
下次送孩子进补习班前,记得多问句"今天和谁聊天了"。那刷出去的补课费背后,藏着的可能不只是知识盲区,还有社会给青春期孩子挖的深坑。您家娃在教室后排听见的闲谈,搞不好正在改写他的人生剧本呢。